我国水质自动监测市场快速发展
1.我国水质自动监测发展现状
我国水质自动监测起步于1988年,当年全国试点在天津设立了第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中心站和4个子站。
1995年以后作为试点,上海、北京等地也先后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
1999 年开始, 在我国部分主要流域开展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分别在松花江、淮河、长江、黄河及太湖流域的重点断面建设了10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2003年以来,我国建设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步伐加快,自2005年开始,基本每年新建100个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自2009年开始,基本每年新建200个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2011年再上一个台阶,新建约3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截至2011年底,全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保有量达到1440个左右。见表1、图1。
表1 全国2003-2011年历年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由谷腾环保网研究所收集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信息进行统计;原始项目信息主要来自中央政府采购网、全国各省市政府采购网、环保部及其下属机构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官网、水利部及其下属机构如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官网,以及一些商业网站。
|
图1 全国2003-2011年历年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量示意图 |
从过去情况来看,我国新建一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造价普遍在150~200万元,其中仪器设备等使用寿命在8年左右,要及时进行更新改造,这大约需再投入100万元左右。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投运之后,存在日常运行维护,近年来我国已建成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约60%~70%由业主(即环保、水利等部门)自己运行维护,剩余30%~40%委托给第三方(即专业的环保公司)运行维护,平均每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维护费用约为15万元/年。
由上可估算出我国2008-2011年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和运维市场规模,见表2,2011年达到7.5~8.5亿元。
表2 全国2008-2011年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谷腾环保网研究所 |
2. 我国水质自动监测发展趋势和市场容量预测
2.1 发展趋势
加强环境监测是环保部“十二五”一项重点工作。中国环境规划设计院预计: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环境监测的投资远大于“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对环境监测的投资总额将超过700亿元,运行维护费用约300亿元,合计1000亿元左右。
基于我国环保政策及水质自动监测发展现状,可以判断未来我国水质自动监测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监测领域扩大,监测站点增加
我国水环境监测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但发展空间很大。
未来首先是现有地表水监测网络的监测站点增加。目前我国水污染事件频发,要想及时、全面地掌握水质变化以便对水质污染事故进行预警,就得大量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未来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断面将由以国控、省控为主,向市、县交界断面蔓延,站点越来越密;另外,中西部地区之前因经济欠发达,建站较少,下一步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投入加大,建站数量会大幅上升。
其次,饮用水安全问题已被政府列为头等大事来抓,需对饮用水源地、自来水厂、供水管网进行水质自动监测,目前全国有3000多座自来水厂,大部分在进水口、出水口、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水质在线分析仪器,但对饮用水源地和供水管网的水质进行自动监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再就是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据《2010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182 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一共有4110个水质监测点。但我国目前很少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基本还是空白。2011年10月,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与水利部在京正式发布《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统筹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这为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带来了发展契机。
最后是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我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其中有人类活动的海岸线至少2万公里,即使每50公里安装一套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也需400套,而截至2011年底,全国仅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等沿海近岸海域累计投放了大约50套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2)监测指标增多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基本只监测常规五参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指标。从环保部出台的《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可知,自2011年开始,湖库水质监测要增加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指标;“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由两项增至四项,新增约束性指标氮氧化物(针对气)和氨氮(针对水),因此氨氮成为新增水质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增加后导致自动站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均上升,因为监测指标的增加,意味着监测站中将添加新的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目前一台水质在线监测仪器价格约在20万元左右;另外,监测仪器的增多导致运维的工作量加大,这样运维费用也会相应提高。
(3)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载体呈现多元化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载体过去主要是站房,因此通常称之为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这些站房需要购买或租赁土地,然后采购运输建材来施工等,导致造价较高、工期较长;随着自动监测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以及水质自动监测领域的拓展,出现了新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如整体柜式、浮标式、车载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并得到应用推广。
(4)第三方运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比例上升
在“政事分开”的政策指导下,环保、水利、海洋等部门将会越来越多地把所管辖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公开招标外包给社会化第三方(即专业的环保公司)进行运维,这样他们能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监督第三方所提供的环境监测服务质量上来,以及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应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优势,切实提高系统运行与管理水平,实现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运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约30%, 2011年上升到40%,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上升,预计2015年达到80%,见表3。
表3 2010-2015年我国第三方运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比例
数据来源:谷腾环保网研究所 |
(5)环保公司有望直接投资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目前国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基本由政府部门(如环保部、水利部、海洋局等)投资建设,其中少数由这些部门下属环境监测站自己建设,大多数外包给环保公司建设,环保公司总承包(EPC)后,经过设计、采购、施工,建成后调试,稳定运行后移交给业主单位。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环保公司有望直接投资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主要采取BOT(投资建设—运维—移交)、BOO(投资建设—运维—拥有)模式。
其实这种模式已在日本等国家盛行,其政府部门并不投资建设环境监测站,而是由环保公司投资建设并运维,政府部门则作为客户直接向环保公司购买环境监测数据。
最近国内环境监测领域已开始尝试这种新模式。
(6)由单纯的水质自动监测向综合性数字化水环境自动监测发展
数字化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集成了先进的测流技术、实时监测技术、水量水质实时监测技术、数据采集技术、视频监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新技术,以流域或区域水资源为对象,实现自动监测、控制、信息化管理及优化调度。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具备水资源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传输、视频监视、数据管理、WEB查询、水资源资料预整编、远程维护等功能,实现水资源信息采集与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2.2 市场容量预测
基于上述我国水质自动监测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水质自动监测发展现状,可估算出我国“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市场容量,见表4,2015年将达到40亿元左右。
表4 我国2011-2015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市场容量
数据来源:谷腾环保网研究所 |
3.我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水质自动监测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仪器设备供应商、下游的系统承建单位和运维单位等,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水质自动监测产业链 |
据国家环保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维资格的单位中,有130家单位持有《自动连续监测(水)正式》运维证,经调查,其中大部分实际很少建设和运维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而主要从事废水污染源自动监测。
在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和运营维护领域,目前业绩比较突出的企业主要是:北京尚洋东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晟德瑞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隆力德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摩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力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泽安实业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广州怡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其中北京尚洋东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行业领头羊,截至2011年底,该公司累计承建了449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左右;同时运营维护252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营维护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0%左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