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都区自来水七厂二期预计年底完成调试
2017年10月20日,成都郫都区,成都自来水七厂一期,工作人员正在厂区巡视。随着成都自来水七厂第二期工程的修建,成都的饮用水更加有保障。
在秋干气燥的天气里,不少市民加快了喝水、泡澡频率,家庭用水量不断随之走高。眼下,城市不断发展,对供水需求不断提高,尤其今夏的用水高峰时段,供需矛盾尤为突出。那么,成都城区供水该如何保障?水质问题又是怎样监测呢?
10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自来水公司了解到,自来水七厂(以下简称水七厂)二期工程有望今年年底建成,并完成相关调试工作,预计明年6月前可为城区日增50万吨供水,极大地缓解高峰期市民用水压力,确保供水安全。
随后,记者还前往水七厂实地打探二期建设进展,探秘该厂如何在4小时左右将河水转变为食用自来水,揭开该厂新“生物+人工”监测水质的神秘面纱。
实地探访/
取水岷江支流4小时变自来水
10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郫都区唐昌镇留驾村的成都市自来水七厂,整个水七厂绿草成荫,已投运的一期工程与在建二期工程几乎是对称分布。从高楼俯瞰水七厂二期,可看到整体构造已经成形,过滤、沉淀水池也已基本建完,目前两个项目仅剩一墙之隔。
“一期占地250亩,二期占地200亩,将共用一个调度中心。”对此,水七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期与一期都设置了预沉池、折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滤池、清水池等设施,均呈长方形一字排开,“二期工程也是从岷江两处支流——徐堰河与柏条河中取水,大部分原水取自徐堰河,柏条河一般作为备用。”
之后,取到的河水会从管道进入水厂,再经过汇流井,从管道进入各功能池,进行沉沙,过滤、消毒等多项工序,大约在4小时后便转变成了自来水。最后,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又从连接城市各地的输水管道进入千家万户。
水质监测/
15分钟巡查一次盯紧缸中鱼儿
为确保水质安全,自来水在流入城区管网后,自来水公司水质中心和市区疾控中心还会进行检测。除了这些熟悉的检测外,在自来水出厂前,还会进行“生物+人工”的共同检测。
“二期与一期共用一个监测系统。”随后,在该厂相关负责人的指引下,记者从水七厂调度中心看到,大屏幕上在实时更新着水厂生产各环节的数据和情况。当天上午11点12分,监测显示的出水浊度为0.09ntu,“国家规定自来水浊度在到1.0ntu以下即合格。”对此,当天的运行值班班长陈吉论说,目前,水七厂的出水浊度一般保持在0.1ntu左右,这已远优于国家标准。
而在调度中心的另一侧,记者还看到放置了5个水缸,各水缸中都放了10条小鱼,工作人员则在观察、记录鱼的活跃情况。“这就是生物监测。”陈吉伦介绍,水缸分别流淌着原水、处理中的沉淀水,以及处理完的自来水等,“通过观察鱼儿在不同阶段水中的情况,可初步推断出目前水质的状况。”除了这些外,每15分钟也会有工作人员使用进行实时检测。
供需矛盾/
日增供水50万吨缓解高峰压力
目前,为成都主城区供水的水厂主要为水二厂、水五厂、水六厂、水七厂一期,各厂转变自来水的方式大与水七厂一期相似。对此,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河水经过沉淀、过滤等工序后,会逐渐变得清亮、干净。之后,再根据一定比例,加入适量的氯对水进行消毒。
但如今,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夏季用水高峰期,供需矛盾已经显现出来。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建红告诉记者,因此在参考诸多因素,进行详细规划、报批后选择建设水七厂二期。一旦二期正常投入使用后,将会为主城区每日新增50万吨的供水能力,整个水七厂日供水能力将达100万吨,“这有利于缓解今后几年的高峰期用水压力,从而保障全城市民的用水安全。”
用水保障/
年底完成调试工作三期工程提上议程
“二期工程共计投资8亿元左右。”对此,副指挥长李建红介绍,当前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为其提供输水能力的管道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其中,沙西线DN2600输水管线(唐昌——绕城高速)已经基本建成,“今后,水七厂二期不仅能缓解主城区的高峰用水压力,还能通过在建的绕城高速DN2200输水管线(光华八线——成自泸),一路往南向天府新区供水。”
“二期全部工程预计在今年12月31日前建成,并完成相关调试工作。”李建红表示,明年年初会开始逐步试运行,预计到明年6月前便可正常投运,这将缓解今后几年夏季用水高峰时的压力,并保证城市供水系统的水量更充沛、压力更均衡、水质更稳定,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为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