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知识堂 > 正文

污水厂常见问题集结二

更新时间:2016-02-25 17:21 来源:西安绿标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 阅读:5693 网友评论0

1、工艺操作中控制不当,造成污泥流失怎么办?如何恰当控制排泥量?  

    这是运行管理方面的事,如同好氧活性污泥工艺有“三相平衡”的调节一样,各项运行参数也要根据运行状况来控制的,如泥、水二相平衡的调节,使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容积负荷(这里指污泥所点的容积)是通过排泥量来控制的,也受限于废水水量和浓度。当废水量增加或废水浓度增加时,为了保持负荷平衡,就要少排泥或不排泥,提高系统的污泥量,反之则多排泥以减少系统污泥量。此外还要考虑很多受限因素,如:系统的污泥量过多,虽然可降低容积负荷,但会使污泥的膨胀度增高,影响泥水分离;排泥量太多,则会造成容积负荷过高,使VFA/ALK的比值升高,影响处理效果。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试凑法来确定的,有些方面则靠经验。(其中:容积负荷指单位容积曝气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COD/BOD的量)

    2、由于回流沉淀池出现污泥厌氧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流失,影响出水水质。如何解决呢?

    (1)控制好反硝化条件,尽可能去除硝酸氮;

    (2)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以降低沉淀池的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以防止污泥缺氧;

    (3)条件允许的话(不影响缺氧区的缺氧环境)尽可能增加好氧区的溶解氧,使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不缺氧。  上述第一条是为了使进入沉淀池的硝酸氮大大减少,不会发生严重的反硝化,后二条措施是即使有大量硝酸氮进沉淀池,但由于不缺氧也就不易发生反硝化。

    3、如何解决检测和控制的滞后问题,如DO等?  

    生化处理过程本来就是滞后反应的过程,如早班对工艺进行调整后,其结果可能要到中班或夜班才能反应出来,只有DO在线仪可以根据设定的溶解氧上下限值通过曝气机的运行状态来控制,但也不可靠,如DO仪探头的不稳定或数据有误差,就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所以认为对生化处理而言,活性污泥的健康状态能够表征厂区的稳定性,也能表征外界冲击状态,以及出水水质状态。从而指导工艺运行控制。同步后你就可以同时用多个终端预览图文了。

    4、在曝气池停留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如果进水浓度高,加大回流污泥量是否能提高处理效果?  

    不能!加大回流污泥量并不能增加污泥浓度,而污泥回流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也要相应增加,使沉淀池内的污泥层下降,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减少。这种情况下,回流污泥的量是增加了,但其浓度却下降,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绝对量并不会增加。与些同时,由于回流量增加了,可使污水在曝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减少,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量增加,使沉淀池的上升流速加快,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要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只有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或暂不排泥。

    5、沉淀池上有厚厚一层污泥,出水带有大量的泥,稍加搅动后,污泥即可沉下去,出水也变得较为清澈;用量筒在好氧池取样,污泥沉降1小时后,即开始上浮,轻轻搅动后,又沉下去,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二种可能:

    (1)沉淀池污泥层发生反硝化引起的,反硝化过程的氮气将部分污泥携带出水面并积累;

    (2)曝气量大,污泥中气泡进入沉淀池前来不及充分释放。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应在生化池设缺氧区去除硝酸氮,或增加曝气量,增加回流污泥量,使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减少,防止沉淀池污泥缺氧。后一种情况时应该清除生化池池面、沉淀池配水井和中心导流筒水面的泥渣和泡沫清除,以便混合液内的气泡释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污水厂常见问题集结二 ”评论
邮箱: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