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垭枢纽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
摘要:江垭枢纽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
关键字:江垭枢纽工程 环境管理 监测
1 主要环境效益
江垭水利枢纽的主要环境效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澧水流域洪灾极为频繁、严重。江垭水库预留7.4亿m3防洪库容,能有效控制楼水上游著名的鹤峰、五峰暴雨区洪水。可将澧水下游防洪标准由目前4年一遇提高到17年一遇,是治理渣水洪灾的一项关键工程。平均年防洪效益8685万元,其中农村防洪效益6975万元,城镇防洪效益 1298万元,减少防汛费用485万元(1993年价)。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江垭水库入库洪水约 10年一遇,大坝拦洪削减洪峰流量60%,不仅保证了江垭工程下游楼水两岸无灾害,而且降低了慈利、石门、津市县城的洪水位1.5-
(2)江垭水电站装机300 MW,其多年平均发电量为7.74亿kw·h。增加下游梯级电站电量0.58亿kw·h。水电为清洁能源,无废渣、废气、废水污染。
(3)工程蓄水高程
(4)江垭水库建成后,淹没坝址至淋溪河约
(5)因江垭水库枯季下泄流量增大,能为下游石门火电厂、津市等城镇提供生活与工业用水,还可通过艳州枢纽引水安乡县解决松滋河断流后春灌水源和饮水不足的问题。
(6)水库蓄水后,为著名的张家界风景区增添湖光景色,增加旅游收入,并为库周及坝区移民提供养殖、运输等广泛的就业门路。
2 环境管理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世界银行对环境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视。1994年由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了《湖南、湖北省水利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为切实做好江垭工程环境保护工作,业主单位澧水公司专门设立了工程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环保移民部。按照《湖南、湖北省水利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规划( EMMP)》的要求实施管理,并制定了《江垭施工区环境保护细则》、《江垭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办法》、《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大气、噪声监测大纲》及《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水质监测工作大纲》等。 2.1施工区环境管理
(l)施工人员卫生防疫。澧水公司委托慈利县人民医院对施工、设计、监理、业主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防疫和检疫。防疫重点是伤寒、乙肝和乙脑,检疫重点是肠道传染病和水介传染病。慈利县人民医院定期对上述人员(高峰达4000人)进行体检,视情况注射伤寒、乙肝、乙脑和二号病疫苗,并定期向澧水公司发布江垭坝区及周边地区疫情通报,同时提出防治意见。至今未发现坝区及周边地区疾病病例显著增加现象。
(2)饮食卫生。组织有关部门对施工区6个食堂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各单位食堂严格按制定的饮食卫生制度工作。食堂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体检,身体状况不符合饮食卫生要求的不予聘用。
(l)生活用水。为保证管理单位及施工队伍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兴建了一座日产5000 t的水厂,同时供应坝区移民和江垭镇部分居民生活用水。自来水厂管理规范、生产正常,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2)生产废水。天然砂石料加工系统和人工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沉淀池做到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其中人工砂石料系统施工单位辽宁一孔多特联营体还采用了多级、多池沉淀,及时清淤,废水达到了排放标准。基坑排水符合要求,监测结果显示废水排放未影响下游江垭镇的饮用水水源质量。
(3)生活污水。已建成装有3台污水处理装置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1座,污水处理能力为45 t/h。生活区污水经排水管网汇流进入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和消毒,然后排入楼水,每天对排水水样进行化验记录。
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大坝基础开挖的弃渣、砂石料加工系统的废料和沉砂池的淤泥以及生活垃圾。生产弃渣和生活垃圾按指定地点堆放,不难侵占耕地、影响河道行洪、妨碍交通、破坏环境景观、造成崩塌隐患。生活垃圾有专人负责及时清理运输。生产弃渣除按指定地点堆放外,还变害为利,为江垭镇坝区移民修筑道路、建房送石,填洼造地。
为保护大气质量,防止粉尘污染,各施工单位按要求采取了降尘、除尘措施,施工区粉尘及江垭镇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土石方开挖、钻孔爆破坚持湿法作业;水泥、粉煤灰拆包间除尘设备运行正常;拌和楼封闭式生产,除尘效果较好;交通道路均为混凝土路面,配备了消防洒水车1台,晴天及时洒水,路面保持干净,基本无扬尘。
为美化环境,控制水土流失,澧水公司制定了绿化和园林规划。在进场公路和施工道路边种植了树木、草皮,完成道路绿化带
2.2移民区环境管理
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对移民搬迁后生产开发、专项复建及生活设施等均有详细计划。移民安置区环境管理工作的职责主要是结合移民搬迁进度,检查、监督各项设施是否符合环境质量要求,同时,解决移民搬迁过程中临时用水、临时交通等实际困难。目前,坝区移民及湖南部分水库移民已全部搬迁完,移民搬迁后基本做到水电路三通,外迁移民全部使用井水或自来水,后靠移民大部分有引水、提水设施供水,移民生活环境比搬迁前明显改善。
根据《水库库底清理办法》,在水库下闸蓄水前清理了库底面积 28k m2(其中
移民生产开发及各项设施修建,如不加强管理,都将造成或加剧水土流失。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澧水公司委托长江水资源保护局补充编制了《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规划》,并将抓紧实施,以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环境监测
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承担水质监测任务,施工及生活区大气、噪声监测由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环境中心承担。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监测工作自1995年9月开始。
3.1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内容包括库区水质、施工区水质、下游水质及污水处理站排水口水质监测。
在施工区楼水坝址、江垭水文站、江垭渡口及支流索水砂石系统上下游布设5个断面8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 在施工区下游
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值、游离二氧化碳、钾、钠、悬浮物。硫酸根、氯离子、氰化物、油类、总大肠菌群数等43种。
分析方法采用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
监测单位按月(季)将监测结果及时整理并报澧水公司,如发现问题,澧水公司及时与有关单位协商处理。评价单位每年根据监测资料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采用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悬浮物100mg/L)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监测及评价结果显示,江垭工程施工期楼水水质良好,各断面大多数评价因子均符合I-Ill类水标准。
3.2大气监测
大气监测项目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等。在天然砂石料加工系统(l号)、人工砂石料加工系统(2号)、大坝施工区(3号)、厂房(4号)、永久居民区(5号)和辽宁—孔多特联营体生活区(6号)共布设6个采样点。每次连续监测3天,每天分早、中、晚3次。施工前期每月采样1次,1997年下半年起每2月采样1次,1999年停止监测。
评价标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结果表明,施工区及生活区大气质量环境良好。TSP在施工高峰期有轻度污染,除施工高峰期3号、4号点的二氧化硫超二级标准,l号、2号、4号点TSP超二级标准,3号点TSP超三级标准外,一般情况大气质量均为一、二级。
3.3环境噪声监测
环境噪声监测按生活办公区、施工区、交通干道分区共布设7个监测点: l号天然砂石料加工系统; 2号人工砂石料加工系统;3号大坝施工场所;4号厂房;5号澧水公司生活办公区;6号辽宁—孔多特联营体生活办公区;7号交通干道。每次连续监测3天,每天分昼夜2次,白天从6:00-22:00,夜间从22:00至次日6:00,与大气监测同步进行。
噪声评价范围按施工区内不同功能区划分为生活办公区、施工活动区、交通干道3个功能区。生活办公区、交通干道噪声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进行评价;大坝施工区、天然砂石料场、人工砂石料加工场主要依据《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GB12523一90)进行评价。
1996-1997年,由于施工进入高峰期,除施工场所昼间噪声没有超标外,其夜间噪声和生活区、交通干道、测点的昼夜间噪声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最高超标达50%,但对江垭镇居民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其它年份昼夜间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基本达标。
4.专题研究
澧水公司委托水利部、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进行了江垭水库鱼类资源调查和渔业规划。调查到江垭库区共有鱼类71种,隶属于4目13科。1995年完成了《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渔业规划》。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承担了“江垭水库鱼体残毒分析”、“河流底质和淹没区土质研究”。“江垭库区古木大树保护与研究”等专题研究。
5.结语
江垭水利枢纽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在项目准备、评估及实施初期,环境专家多次随世行代表团到现场考察、检查、监督,并对工程环境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江垭工程在环境管理与监测方面,完全按照《湖南、湖北省水利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EMMP实施,且定期编制《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进度工作报告》并及时提交世行,获得高度评价,视为“国内同类项目一流水平”,在1997年后的世行项目检查中,环保基本免检。
江垭工程环保预算1009万元,占工程总概算的0.3%,实际投入未超预算。这种投资少、办事多、效益大的管理模式值得在今后的流域开发项目中加以完善并推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