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摘要:据中国科学院网2007年8月22日报道:2007年6月至8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小萍副研究员利用一年时间在青藏高原建立了覆盖不同季风区的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网络,重点开展青藏高原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研究。整个监测网络共计19个观测点,覆盖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该网络在青藏高原地区呈“井”字型分布。
关键字: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监测
![]() |
据中国科学院网2007年8月22日报道:2007年6月至8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小萍副研究员利用一年时间在青藏高原建立了覆盖不同季风区的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网络,重点开展青藏高原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研究。整个监测网络共计19个观测点,覆盖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该网络在青藏高原地区呈“井”字型分布。
南北向的两条分布线路为北起青海省的格尔木南至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樟木(即青藏线沿线),跨越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两个气候分界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线,北起青海省玉树南至中缅边境察隅,该线路为雅鲁藏布江水汽大通道从南到北的推进线路。东西向的两条分布线路为:西起雅鲁藏布江源头岗仁波齐附近的仲巴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然乌(雅鲁藏布江沿线),西起师泉河东到三江源附近的昌都,该线路的各个采样点所处同一纬度,有利于研究POPs的经向分布特点。东西向的两条分布线路所涉及到的气候类型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通过该监测网络对所得大气样品进行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POPs物质的测定,旨在对不同季风区青藏高原大气POPs的空间分布特点、相对组成差异、组成与气候、季风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应用被动采样器开展大尺度、长时间的大气监测工作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采样手段。然而,对于青藏高原的大气POPs研究来说,此项研究尚属空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创新性。通过该监测网络多年数据的积累有望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距离大气传输”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此外研究成果将揭示气候类型、季节变化对青藏高原大气POPs传输、存储和固定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