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湿地文化及其旅游价值研究
1.塞罕坝湿地资源概况
1.1 湿地生境条件及湿地类型
塞罕坝境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区域内内陆河及泉水众多,其中阴河支流、吐里根河支流、撅尾巴河、羊肠河等是滦河、辽河源头的重要支流,共有水域和沼泽湿地面积4580.3hm2,湿地系统面积可达16000 hm2,湿地类型丰富,主要是:河流、湖淖、沼泽、河滩、湿草甸等,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根据专家计算,塞罕坝每年通过上述河流和源头湿地向滦河、辽河注入淡水近400万m3,对两河源流域水源的涵养、净化起着重要作用。
1.2 湿地植物资源
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塞罕坝地区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具有更靠北地区的特点。据中国林科院专家考证,塞罕坝林场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独特的保护和观赏价值。尤其在1500米海拔左右的塞罕坝湿地,属于独特的高寒河源湿地类型,植物群落非常丰富,有水生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草甸植物群落,还有森林植物群落和草原植物群落,具有完整的水生生态序列、集森林、草原、草甸、沼泽和水体为一体,据资料记载,假鼠妇草湿地常见于海拔3000米的地方,在海拔1500米的地域实属罕见,极具科考和观赏价值。塞罕坝七星湖湿地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1.3湿地动物资源
塞罕坝区域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61种、亚种,分别隶属于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有水生脊椎动物5科24属32种。
动物类型有以无斑雨蛙、红点锦蛇、鸿雁、大天鹅、赤麻鸭、绿头鸭、鹤、斑嘴鸭、黄斑苇鸻、大麻鸻、苍鹭、灰鹤、白枕鹤、白头鹤等为代表的温带沼泽动物群;有以雉鸡、树鹨、黄眉柳鸳、朱雀、灰椋鸟、红尾伯劳、杜鹃、戴胜、山斑鸠、红隼、小嘴乌鸦、寒鸦、银喉长尾山雀、柳眉山莺、北朱雀、等为代表的温带森林动物群;有以云雀、小沙百灵、鹌鹑、鹊鹞、艾鼬、黄羊、蒙古兔、草原黄鼠、五趾跳鼠、东北鼢鼠等为代表的温带草原动物群。
2 塞罕坝湿地文化对于塞罕坝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2.1 湿地是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展示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能,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科学内涵,是动植物生态综合体,又是所有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构体;既是科技示范和休憩娱乐之胜地,又是教学、科研、生产的平台;它不仅具有比较健全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具有比较高的产品功能和服务功能。塞罕坝通过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可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服务功能;通过挖掘发展蕴含深厚的湿地文化,可以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这些正是建设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塞罕坝林场自200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大力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成绩突出。每年利用“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保护工作,2002年发起了“保护母亲河”行动、以“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2004年开展了全国“饮水思源、畅游塞罕坝”活动;2005年以“爱护鸟类,珍惜生命”为主题,开展了鸟类摄影作品展、鸟类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2006年,启动了《塞罕坝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此外,在湿地保护和候鸟保护管理方面加强了与有关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些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使湿地的概念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扎根于人们心中,建设和弘扬湿地文化已成为传播生态文化,展示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2.2满足人们旅游休闲需要,提供优美的旅居环境
据专家预测,在21世纪最初的20年里,森林旅游人数将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人数中的1/2以上要走进森林、亲近大自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将成为更多人的旅游休闲首选目的地。塞罕坝湿地更以其独特的风光秀色和文化品位成为人们休闲、野游、观光的好去处,每年到塞罕坝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参观、游览、访问和学习的游客快速增长,旅游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体验塞罕坝秀美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感受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心情的同时,能进一步激发爱国、爱省、爱家乡的热情,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进一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因此,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湿地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可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对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构建优美的旅游环境,形成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提高生态产业贡献力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湿地文化建设也蕴含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
3.加快塞罕坝湿地文化建设与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把湿地文化建设摆在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
塞罕坝湿地文化作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共同推进,进一步把湿地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塞罕坝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范畴加以推进,使塞罕坝湿地文化担当起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导。构建湿地文化,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珍爱生命,富有爱心,肩负责任的情感。
3.2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夯实生态文化建设基础
围绕塞罕坝森林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实施湿地文化发展规划,加强塞罕坝湿地公园建设。全省各地要按照上述要求,努力打造湿地文化品牌,将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以取得政策性支持,夯实生态文化建设基础。
3.3切实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塞罕坝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刚起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经验,都存在严重不足。应该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在对现有的湿地生态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整合,完善功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完善其功能,积极融入生态文化内容,重点丰富和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建立科普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和典范,从整体上推进塞罕坝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作。
3.4不断开发湿地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资源特点,重视对湿地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湿地生态文化产品。如:既要做大做强山水文化、鸟文化、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充分挖掘湿地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对社会的影响。
3.5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
加强包括湿地文化在内的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优秀生态文化人才;进一步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也可向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作为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