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我国工业SO2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新时间:2010-02-24 17:14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 作者: 曾贤刚,倪宏宏,陈果 阅读:9586 网友评论0

摘要:分析了我国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其与GDP、工业产值、火电厂发电量等指标的变化关系;利用30个省市1998-2007年的有关数据建立了S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力求通过定量分析识别影响我国工业SO2排放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工业SO2排放量与第二产业比重、火力发电比重并无明显关系,而与GDP、发电量、一次能源转化效率、SO2去除率存在显著关系,对SO2工业实际排放量起决定作用的是SO2的去除率。

关键词:工业SO2排放,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2007年,国家发布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是显著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到2010年,有效降低硫沉降强度,减少重度酸沉降区面积,减轻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降低城市空气二氧化硫浓度。为了对我国工业SO2的减排提供一些决策支持,本文根据1997-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电力年鉴》、国家电监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开展的统计调查等各种数据,利用全国各省市的SO2工业排放量、总发电量、火力发电量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比重、能源利用效率、废气治理项目等指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工业SO2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1 我国工业SO2排放特征及趋势分析

1.1 我国工业SO2排放变动趋势分析

1996-2007年我国SO2排放量趋势见图1。

由图1可知,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总体上自1996年以来呈现逐步上升趋势。2002年之前,工业SO2排放基本稳定,在1500万吨/年的水平附近波动。2002年之后,则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至2006年达到2586.8万吨。而2007年,则又出现了下降趋势,为2468.1万吨。相比而言,我国生活SO2排放量呈现初步下降的变化趋势,自2003年的366万吨降到2007年的328万吨。

1.2 我国工业SO2排放量的来源分析

国内重点行业SO2污染贡献率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SO2排放的主要行业是电力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和石油炼焦业。2007年这6个重污染行业共排放SO21737万吨,占统计工业行业SO2排放量的88.10%,其中电力行业依旧是我国SO2的排放大户,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58.16%。并且污染贡献率仍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从1998年的占工业总排放量的43.92%上升至2007年的58.16%。

此外,黑色金属冶炼业以及焦化行业SO2污染比重也在逐步加强,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业增长幅度最快,由1998年的1.77%升至2007年的3.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SO2污染比重持续下降,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污染比重稳中有降。

1.3 我国SO2工业排放量与经济变量变化趋势的比较

图2为我国1996-2007年工业S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发电量变化趋势等的比较折线图。

由图2可见,这些指标均大体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各指标增长趋势开始显著。

以2003年后的趋势做比较,工业SO2去除量增长速度较快,由2003年的749万吨增至2007年的1942万吨,增长160%;GDP、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相对较慢,分别增长52%和59%;而总发电量、火力发电量的增长速度均要快于产值的增长,分别增长71%和72%。需要注意的是工业SO2排放量2003-2007年间仅增长19%,且在2007年出现拐点,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应该是SO2去除量的大幅上升造成的。如果进一步观察工业SO2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之和)的变化情况,其数值由2003年的2782万吨增至2007年的4082万吨,增速为61%,和GDP、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基本持平。工业SO2排放量增速降低,而总量增速却未下降,这反映出我国工业SO2治理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2 我国各地区工业SO2排放情况比较分析

2.1 各地区工业SO2排放绝对值比较

图3为2007年我国31个省市第二产业产值SO2的排放量柱状图。

由图3可见,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市的工业SO2排放量位居全国前列,分别为129万吨、128万吨、158万吨、141万吨,年排放量均超过120万吨;其他省份如山西、辽宁、江苏、广东、四川等,也是排放量较大的省份,年排放量均超过100万吨。而年排放量低于40万吨的省市则有8个,为: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海南、西藏、青海、宁夏。大体看来,我国工业SO2排放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象,即东、中部地区排放量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这是由东西部的工业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2.2 各地区工业SO2排放强度比较

本文采用第二产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作为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第二产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第二产业产值。

图4为2007年我国31个省市第二产业单位产值SO2的排放量柱状图。

比较图3和图4,不难发现,31个省市的工业SO2排放强度特征与排放总量特征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与图3所表明的“东高西低”特征不同,图4表明的工业SO2排放强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即总量排放较低的西部地区其排放强度要高于东部地区,尤其是贵州、宁夏等省区,第二产业单位产值SO2排放量分别为106kg/万元、117kg/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19kg/万元)的5倍以上,削减压力很大。究其原因可能与西部地区燃煤含硫率高、脱硫设施运行效率低等直接相关。

3 我国各地区工业SO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对各省市工业S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利用全国30个省市(西藏自治区由于数据不全,未包括在内)1998年-2007年的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而且为了分析总体情况下的各变量指标对因变量的影响,进一步建立了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LOG(Y) = C(1)+C(2)×X1+C(3)×X2+C(4)×X3+C(5)×LOG(X4)+C(6)×LOG(X5)+C(7)×LOG(X6)

其中:Y为工业SO2排放量;X1为第二产业产值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重;X2为火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X3为供电效率{供电效率=3600(kJ/kW·h)÷[供电煤耗(kg/kW·h)×29,270(kJ/kg)] ,其中3600kJ/kW·h是电力当量,即每千瓦时的电功当量为3600kJ;29,270kJ/kg是我国通常采用的标准煤的热值,即每千克标准煤可产生热量29,270kJ,该公式利用能量转换的原理,将产生每千瓦时电量所需的理论热值和实际热值相比,得到发供电效率};X4为总发电量;X5为国内生产总值(GDP);X6为废气治理设施数。

通过Eviews软件,利用30个省市数据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X1、X2都不显著,X3、X4、X5显著。

具体来看,第二产业比重、火电比重的P值分别为0.013、0.76,表明SO2工业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和发电结构没有明显的关系,与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和发电结构对其有重要影响的结论相悖。供电效率系数为-3.95,表明其与SO2排放量成相反关系,即供电效率提高,工业SO2排放量下降。总发电量的估计系数为0.76,表明工业SO2排放量与总发电量成正关系。进一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的估计系数为-0.31,可认为随着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SO2排放量会逐步降低。另外,废气治理设施数的估计系数为0.78,表明废气治理设施数与工业SO2排放量成正相关,初看似乎不符合逻辑,但笔者认为这是对数据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废气治理设施原始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工业SO2排放量多的地区,废气治理设施数量也越多,两者确实成一定正比关系,这也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即污染重的地区治理设施多,污染轻的地区治理设施少。

针对产业结构和发电结构的不显著,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工业SO2排放量明显受削减量的影响。由于各地区间SO2削减率不同,即使该地区的工业比重大、火力发电比重高,只要削减量大,削减率高,工业SO2排放量仍旧会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火电结构不显著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由于数据本身特点决定的。由于我国大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所以火电比例变化区间很小,因此模型回归效果不好。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得知我国SO2排放量受去除量的影响较大,下面剔除工业SO2去除量的影响,考虑对工业SO2的产生量(产生量=排放量+去除量)与相关变量的分析,对模型进行改进。选取以下指标:Y为工业SO2产生量;X1~X5不变,X6删去。建立模型如下:

LOG(Y) =C(1)+C(2)×X1+C(3)×X2+C(4)×X3+C(5)×LOG(X4)+C(6)×LOG(X5)

通过Eviews软件,同样利用30个省市的数据,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仅有X3(供电效率)和X4(发电量)显著,C、X1(第二产业比重)、X2(火力比重)、X5(国内生产总值)都不显著。

继续逐渐排除不显著的变量,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4~表6。表4显示排除了X2、X5后,C、X1不显著;表5显示排除C后,X1的P值为0.0012<0.01,可以认为X1显著,模型有可能就是数据本身的限制;表6显示的是将X1排除后对模型回归的结果。

联系表4~表6可以得知,当自变量为X1、X3、X4时,模型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当自变量只取X3、X4时,模型回归效果最好。结果表明:工业SO2产生量与供电煤耗和总发电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这与前面分析的工业SO2排放主要来自电力业相吻合。而X1(第二产业比重)虽能通过检验,但其估计系数为-2.37(见表5),与实际理论不符,故也删去。最终得出模型如下:

LOG(Y)=-7.80X3+1.06LOG(X5)

由于截距项已不存在,X3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代表了一个影响工业SO2产生量的综合因素,可能成为技术、政策等诸多因素的集合。故其系数大小也不再具有指导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工业SO2排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和发电结构对其有重要影响。但根据我国30省市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和发电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影响比较显著的是总发电量、供电效率等指标。回归结果与实际经验和理论的矛盾,反映了我国工业SO2排放的独特性。

(1)废气治理设施数不能真实反映治理水平和削减总量。由于我国废气治理设施存在利用效率低、治理效率低等问题,治理设施数量无法真实地反映废气的削减能力和削减量。相对于工业SO2去除量,废气治理设施数更明显地表现出与工业SO2排放量的正相关性。

(2)工业SO2排放量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工业SO2产生量和去除量。SO2的排放不同于CO2排放,在理论上它具有零排放的可能。由于SO2的主要来源是燃煤,而不是有氧呼吸的必须产物,因此当脱硫设施的覆盖面足够广,脱硫效果足够高时,SO2的去除率将可能达到100%,即所有的SO2均在排入大气前已得到治理,排放量为零。进一步推测:即使某地区的产业全部为重工业,且全靠火力发电,但如果治理效果足够好,它的SO2排放量依旧可以处于很低的水平。这也是模型中产业结构和发电结构对SO2排放影响不显著的原因。

(3)发电结构并非是影响SO2产生量的因素,这是与中国的事实相符的,但不具有普遍性。一般认为,模型中的某个变量其自身变动越小,则其越容易出现不显著的回归结果。由于火力发电的比重在我国很多地区普遍高于80%,而近十年的数据变动区间又很小,故在回归结果中表现为不显著。由我国的“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决定的火力发电比重大的特点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和工业SO2排放影响因素的特点,我国在减排工业SO2时,应充分考虑东、中、西部不同的排放特点,在“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重点应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倡导节能,从而降低火力发电量和燃煤消耗量;另一方面是继续加大对SO2的治理投入,提高治理效率和削减技术,从而提高工业SO2的削减率。

参考文献:

[1] 刘燕,潘杨,陈刚. 经济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基于中国省级 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6).

[2] 于峰,齐建国.开放经济下环境污染的分解分析—基于1990~2003年间我国 各省市的面板数据[J].统计研究,2007(1).

[3] 王鑫,安海蓉,傅德黔.二氧化硫减排思路分析[J].环境保护,2008(11B).

[4] 张永正,李长青.离散型EKC模型与中国“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减排目标 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

[5] 张喆.中国电力行业SO2排污权交易经济分析[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7.

[6] 杨燕.全国电力利用效率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08.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我国工业SO2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