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泥窑余热发电发展历程
我国第一台水泥窑余热电站始建于大连水泥厂,日本小野田水泥公司在1922~1923 年期间,扩建该厂第二条准3m×60m 干法中空窑生产线时,利用日本余热电站技术装备,配套建设了高温余热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3MW,称为“水泥干法中空余热发电窑”。
解放前我国自己的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也是一张白纸,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与共和国经济同步发展。60 年来,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0 年~1989 年。这30 多年主要工作是开展了中空窑高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开发、推广、应用工作。首先参照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引进德国技术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建设的中空窑高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对老厂进行改造,同时在老厂扩建中得到应用。总计投运了约290 条中空窑余热发电系统。形成了不同主蒸汽参数、余热锅炉形式、装机容量的高温余热发电窑系统。为我国开展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为1990 年~1996 年。“八五”期间,国家安排了水泥行业科技攻关课题,其一是:“带补燃锅炉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主要内容为采用国产标准系列汽轮发电机组,回收400℃以下废气余热进行发电。该课题在1996 年完成了攻关工作,形成了“带补燃锅炉的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我国开发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二是“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工艺及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其三是“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螺杆式膨胀机研究开发”。根据带补燃锅炉的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应用的经验,以日本KHI公司为宁国水泥厂4 000t/d 水泥窑提供的6 480kW 纯低温余热电站的建设为契机,基本形成了我国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工艺技术装备体系。
第三阶段为1997 年~2005 年。推广、改进“带补燃锅炉的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截止2005 年底,利用“带补燃锅炉的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技术,国内有23 个水泥厂36 条1 000~4 000t/d 预分解窑生产线上安装了28 台带补燃锅炉的中温余热发电机组,总装机为45.36MW。与此同时,我国水泥行业利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在13 条新型干法窑上,配套建设了装机容量分别为2.0MW、3.0MW、6.0MW、7MW 的纯低温余热电站。
第四阶段为2005 年以后。由于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已经成熟,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规定不允许上带补燃炉的余热发电系统,而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概念是相对于带补燃炉余热发电技术而命名的,随着带补燃炉余热发电技术被取缔,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被更名为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自此,水泥余热发电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给技术不断创新提供了最佳的机遇。随着低温余热电站投入运行数量的增多,运行情况反过来指导了工艺技术装备的提高,使我国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更加成熟可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