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房产开发 保护太湖水
2007年夏天,蓝藻大规模袭击太湖,导致无锡500万人无法正常用水,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现在,又到了蓝藻的暴发期,科学检测表明它将再次袭击太湖,江苏省、市、县三级应急预警机制也已经启动,准备和这个危及生态环境的顽敌来一场不懈的"战斗"。
4月26日,《全国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制及治理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常熟理工学院召开,79位来自中央和各地的专家学者从自己的学术领域谈及蓝藻,共同为今年太湖治藻出谋划策。有学者告诉本报记者,此次会议在国内中等规模会议中规格最高。据了解,出席此次会议的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员、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胡鸿均研究员、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所孔繁翔教授和秦伯强研究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宋立荣研究员、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齐雨藻教授等。
调水只是手段
宋立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是较早研究蓝藻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太湖里就发现有零星蓝藻,但程度很轻,对饮用水也没有什么影响。蓝藻给太湖流域带来困扰,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当时大家都不是很关注,直到去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后,蓝藻才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过去蓝藻在每年的7月至8月出现,但去年5月底,太湖就发现大面积蓝藻。而今年更早,3月下旬的卫星照片上,已经发现了太湖蓝藻的痕迹。宋立荣表示,目前,蓝藻已经在太湖上形成。
苏州的太湖为东太湖,目前水质较好,但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也面临着藻泽化以及浅滩的危机。
对于如何防治蓝藻,宋研究员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好的预防就是不再增加太湖的营养负荷,不给太湖增加排放压力。另外,旅游、房产等项目不能过度开发,环境的承载力要计算好。
对于前段时间无锡引入长江水,宋表示,调水是一个举措,但我们不能放弃太湖水。"我不是危言耸听,引入长江水能缓解一时的水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江的水量也会下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长江水也有被污染的可能。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保护太湖,治理太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20年乃至30年的努力。"宋立荣说。
采用美国卫星跟踪蓝藻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还采用美国MODIS卫星的观测资料,来跟踪太湖蓝藻水华的发展变化。研究所的孔繁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太湖蓝藻初次大规模暴发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是在去年3月25日,整个太湖共2000多平方公顷,有1000多平方公顷被蓝藻所覆盖。今年,蓝藻又将袭击,根据卫星观测显示,暴发的频率在提高,而且大部分聚集在南太湖。研究所从4月1日起开始对太湖实行预测,将太湖分为2889个网格进行研究。而在1月9日,政府就已经开始实施每秒1000立方的人工调水,致使目前太湖水位增高,还没有发生大规模蓝藻。
孔繁翔教授对今年太湖蓝藻水华进行预测,他认为,由于冷春和调水,蓝藻水华初次暴发规模不会早于2007年,仍有可能在太湖西南部水域最早形成。强度与去年总体持平,并有可能在一些敏感地区大量堆积,但出现引用水危机事件的概率很小。
为此,孔教授提出,在协调调水与防洪矛盾的基础上,加大"引江济太"的力度。强化实施蓝藻堆积区的机械和人工打捞。制定太湖蓝藻水华灾害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轻蓝藻水华灾害造成的威胁。
苏州水质有保证
据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1至4月份的监测数据表明,太湖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指标基本能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标准。也就是说,目前苏州市的饮用水是安全的。
据悉,从2008年2月中旬起,按苏州市环保局的要求,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太湖5个饮用水源地增加了每月2次的监测工作,主要监测项目为叶绿素a、藻类密度;从4月11日起,对太湖饮用水水源地渔洋、金墅实行日测日报制度;从4月22日起,对所辖的集中式太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日测日报,同时对太湖湖体进行巡测,以及时掌握太湖蓝藻的生长情况。
今年以来,为及时掌握运河中藻类的发生发展情况,自2月中旬起,在运河市界断面处进行每月1次的藻类监测。与去年相比,目前运河中藻类密度明显下降。
另外,苏州在前期"关停并转"的基础下,今年4月初又公布了250家限期治理企业名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