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杭州湾的清水
去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污水处理厂排污不达标被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查处,暴露了上虞多年来超强度的排污与有限的环境容量之间尖锐的矛盾;今年7月,又一次来到上虞的华东督查中心工作人员却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一年之间,背水一战的上虞站上了环保新台阶。
超量污水 威胁杭州湾
每一个“事件”,都有一个触发点。
2007年4月6日傍晚,原国家环保总局华东督查中心杨处长等3人来到浙江省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对建于园区内的上虞市污水处理厂实施突击检查。很快,经验丰富的检查人员发现了问题:根据流量表显示,有超量污水通过管网进入了污水处理厂,这意味着污水处理厂所排放的污水不达标。原因显而易见:污水处理厂现有的污水处理规模根本处理不了这么多污水。督察人员认为,对上虞市来说,这绝不是小事情。
1992年10月,上虞经济开发区成立,次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定位为外向型、高新技术的产业区;1998年4月,更名为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不仅显露出更具雄心的战略态势,产业定位也愈加鲜明;至2006年,这个处于杭州湾钱塘江出海口南岸中段位置的园区,再度更为现名。
与这一变化同步,上虞经济开发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始终在曲折坎坷中前行:2002年,开发区被列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2004年,在浙江省开展为期3年的“811”污染整治行动中,又被列为必须限时“摘帽”的11个严管区之一;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又将其列入了“污染严控区”,一票否决,实行“区域限批”。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则成了当地的重中之重。
客观地说,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县级市,上虞的污水处理厂起步还是较早的。上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的化工业成为上虞的支柱产业之一后,超强度的排污与有限的环境容量之间尖锐的矛盾很快就紧紧困扰住了当地政府。在当时全国开展的环保“一控双达标”期间,上虞开始规划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以期彻底解决这一令人头痛的矛盾。
在1999年8月,工程立项,2000年初开始动工。按最初规划,这是一座总规模为日处理30万吨污水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通过地下管网,把全市工业企业所产生的污水和城区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为10万吨。然而,建设进度却很不理想:原计划于2001年底投产的第一条日处理能力为2.5万吨的污水处理生产线到2002年7月才建成,第二条同样规模的生产线直到2003年初才正式投产,同年9月,第三条生产线上马之后才达到7.5万吨的处理能力。
一面是工程建设周期严重滞后,且规模又大打折扣,另一面却是园区内的化工企业越建越多。于是,这一阶段性努力的结果却成了“小马拉大车”的遗憾: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出水难以达标,或者干脆说就是不达标。而污水处理厂一旦不达标,那岂不就成集中排污厂了嘛!因此,国家、省和绍兴市三级环保部门都盯上了这里。此外,浙江省“811”污染整治行动方案中还对园区提出了明确要求:3年之内,园区100多家医化企业废水必须全面治理达标进管,上虞市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这给了上虞巨大的压力。
目标既定,上虞便咬住牙,埋着头,想方设法艰难地推进。办法无非就是这几个:加大执法力度,严禁企业偷拍、直排;加大治理力度,狠抓企业达标进管;加强污水厂管理,确保运行正常……可是,有一个“坎”却绕不过去:企业排放总量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小。有业内人士估算过,上虞市污水处理厂高峰时要应付10万吨~12万吨污水,甚至更多。
眼看预定的“摘帽”期限日日逼近,上虞市政府终于使上了“杀手锏”:对相关企业实行限制污染物排放,以确保总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匹配。说是限排,实际是限产。尽管不少企业腹存牢骚,但他们知道,“摘帽”是硬任务,是必须过的一关。限排,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下使用的非常手段,但确实奏效。
2006年11月下旬,园区终于通过了省里的“摘帽”现场核查。这下好了,多多少少地,大家都松了口气。尽管限排措施仍在,可“过了关”的企业们很快就活泛起来。你多一点,他多一点,污水厂可就吃不住了。于是,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被旧话重提;于是,终于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场景;于是,这一天被上虞人刻骨铭心地记住了。
3天后的4月9日,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杭州召开。这是浙江省有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最高级别的会议。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强调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他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严格执法,强化环境法治,用足用好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环境矛盾纠纷。
此时,3天前上虞市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被国家有关部门查实的消息被捅到了会上,这样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场合,自然成了众矢之的。领导们语气严厉起来,省长吕祖善当即要求省有关部门严肃查处。
宁可减少GDP 保证下降COD
上虞市又一次面临巨大的压力。
经过市委、市政府的认真研究,决定采取软硬两手举措:一是继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环境管理,削减园区排污总量;二是抢建污水厂二期工程,尽快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很快,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出台了,“杀手锏”换成了重磅的:自2007年5月1日零时起,园区再次实行限排,尤其是70家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量被要求限制在50%以内,有些甚至被限制在1/3以内。有一家企业自报年污水排放量为14万吨,环保部门核许的年排放量为12万吨,而限排后仅允许排4.5万吨。
严政一出,反响强烈。1个月后,园区化工行业产值、利润出现双下降。这本来是可想而知的,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动。老板们知道这回错大了,但又对眼前流走的真金白银心有不甘;市里的领导们明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可也担心就此造成经济滑坡;环保局顶着压力冲上一线,却对是否能就此实现园区的良性发展心存担忧。
2007年6月的一天,上虞市委书记杨文孝问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吕军“减排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一年后,吕军坦言,当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些底的,因为他就是从这个开发区里干出来的,又分管过园区工作。他相信,“倒逼”能逼出正效应。当然,他希望这天来得越早越好。
几天后,市长叶时金召开减排企业代表座谈会,来的都是牢骚满腹的老板,想对市长诉诉苦,看看是否还有通融的可能。听了大家的反映和意见后,轮到市长发言。难处明摆在那里,市长没有回避。在表示了理解之情后,叶时金说:“大家要明白,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守卫者,对保护环境是绝不会放松的。你们如果在环保上出现了问题,不用来找我说情。同时,大家也要记住,发展是政府的第一要务,你们如果在这方面碰到了难题,我该帮助的一定帮助,该支持的一定支持。”市长放出了狠话:“宁可减少GDP,保证下降COD,将治污进行到底。”最后,他颇动感情地说:“我相信,这短暂的阵痛,一定会迎来长久的光明。”诗一样的语言,并未迎来热烈的掌声。沉默中,老板们在沉思。
市里这次的破釜沉舟,确确实实给了老板们一次深刻的教育。原来,光顾得“过关”是不行的;过了“关”,还有长长的“瓶颈”。怎么办?看来还要靠大家的努力,才能共渡难关。于是,各家企业纷纷开始调整产品,改革工艺,就着剩下的那点宝贵的排污量,精打细算地过起了日子。
到了7月,“倒逼”机制开始见效,化工行业出现了企稳态势。企业真正动起来了。没了退路,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蓝星控股集团在其麾下的热电、造纸和印染三者之间搞起了循环:印染废水先给热电用于烟尘脱硫,然后进入冲渣池,让其中大部分污染物被煤渣里的活性炭吸附,再经过生化处理成为中水使用,供给造纸厂和热电厂。去年1年,蓝星共减排废水32万吨,增效1000万元。
嘉成化工淘汰了一批重污染产品,以新开发的活性染料替代了高能耗的分散染料生产,套用母液,提高了产品得率。由于调整及时,废水中的毒性降低,可生化性增强了,既省下了部分处理成本,还减轻了企业入管污水预处理的压力。他们将硫酸生产过程中硫磺燃烧时产生的热反应收聚起来,形成高压蒸汽用作背压发电,其冷凝水用于厂区分级洗涤。
上虞市环保局局长阮永祥告诉记者,企业的这些动作,不仅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而且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去年,化工龙头企业闰土集团每排放1吨污水,对市里的财政贡献力是200元,到今年的1月~6月,已上升到了400元,整整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据环保局分析,污水厂接纳污水超量导致出水不达标,与整治力度加大后企业偷排减少、污水统一纳管有关。因此,污水厂二期抢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二期的20万吨分两段建设,此次抢建的是其中的10万吨加上一期遗留下的2.5万吨,共12.5万吨,它在一年之内足足花了上虞市6.5亿元钱。对上虞市来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2007年,上虞市全年的财政收入约为26亿元左右,其中可用部分按一半计算,约为13亿元,而二期就用去了这其中的一半。决心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强。而且,此次受惠范围明显扩大,收集管网到了市区。这样,不仅能加快城区生活污水的治理,而且,因此增加的有机物,对园区原本生化性能较差的化工污水处理,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猫捉老鼠 针锋相对
市环保局全线压上,除少数后勤人员外,所有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全部到园区现场上班,采取“死盯死守”战术,开展为期4个月的集中整治。从5月到9月,整整一个夏天,他们顶着烈日,放弃了休息,抛却了委屈,憋着一口气,起早摸黑,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打一个翻身仗。
或许,不要说、不能说、甚至不该说“委屈”,因为是自己的职责,就该自己付出。但是,以下发生在近年的两个小故事,多少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苦涩。
一天,上虞市环境执法大队电话铃声骤响,举报园区内有人向中心河中偷排污水,环境监察大队派人赶到现场一看,发现河水发黑,伴有异味。反复巡查,他们发现河边有一条雨水管道汩汩流淌着黑水。
“有厂偷排!”执法人员立即根据水管走向展开检查。
这条水管周围有7家化工企业,执法人员逐家询问,7家企业均矢口否认有偷排行为。那条正在排污的雨水管道深埋地下,与周边各厂的雨水管连通,倒底哪家排污,谁也看不清楚。
当时的市环保局局长潘岳来得知后指示:掘地三尺也要找到排污企业。
为防止偷排者发觉,掘地检查在夜里进行。3小时后,在逐一测查了这些厂家的雨水支管后,终于发现一家企业利用排污管道接入雨水管道的方式,从不同方向的3根管道偷排着工业废水,最终这家企业被停业整顿和罚款处理。
又一次,园区某路口的窨井中冒出了黄色烟雾。环境执法人员到现场查看后初步判断,这又是一起偷排行为,但窨井中的污水时排时停,难以取证。
经过反复查证,发现附近某企业生产一直很正常,但近期进管污水却明显下降,而就此认定这家企业有偷排行为却又证据不足。
执法人员在现场看到,这家企业污水母液池阀门旁有一只隐蔽的小阀门:症结会不会就在此?于是,几名执法人员决定24小时轮流守候。
晚上10时许,门卫老人走来拧开了这只小阀门。好家伙!这厂在分流偷排污水。执法人员来到该厂大门,向门卫出示了证件,前去检查,谁知走到跟前,却发现小阀门已被关死。原来门卫老人得到电话急报,利用执法人员花费在那段路上的时间差关掉了阀门。等执法人员走出大门再去观察,发现小阀门又被打开了,“老鼠”竟然玩起了“猫”。
第二天,环保局针锋相对制订了一套“猫捉老鼠”的方案。
又是晚上10时许,两名执法人员又去检查,自然又是一无所获。1小时后,执法人员杀了个“回马枪”,两人从大门进作正面持证检查,另两人同时翻进企业的围墙,冲向那只早已被瞄准了的小阀门,这下再要关阀是来不及了,最终被执法人员抓了个正着。
环保部门艰难而又坚决地坚守着一条脆弱的防线。有时,环境执法会处于两难境地:市民说,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大;企业说,环境执法力度太大。上虞市环保局必须处理好这两难关系,堵导并举。按照面、线、点监管思路,严查偷排暗管、进管水质超标等违法行为,对污水泵站24小时蹲点监控,对各主要排污管线开设采样监控点。在重点污水排放企业内部设置了采样监控点。同时,对有超标、超量、偷排等违法行为的企业,采取免除优惠政策、追缴超标排污费、罚款、媒体曝光,直至责令停产整改。
2007年以来,全局出动执法人员1.5万人次,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250余家/次,立案查处罚款达到1300万元。
背水一战,柳暗花明。
上虞站上 环保新台阶
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在一个区域内各种利益诉求、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中,能否掌控得法、协调平衡,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那里的执政者理念扬弃和功力展示的过程。相对企业的巧干、执法部门的苦干,上虞市政府考虑得更多的是下一步、乃至更长远的该怎么干。于是,一个个调研组被派了出去,一项项政策被制定了出来,一份份文件被发了下去。
让杭州湾不再受污水侵扰,最根本的还是要优化产业结构。为此,上虞市政府出台了“四个一批”政策:严控一批,提高项目入园门槛,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要求、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难度较大、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不予审批;淘汰一批,按单位污染物排放量销售产出率、财政贡献率和污水处理难易程度综合考虑,逐年降低染化、医化、农药类等污染较重的项目比重,淘汰重污染项目;提升一批,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国家“863”科技支撑循环经济项目30项,总投资额2.65亿元;扶持一批,调整产业发展导向,限制化工、印染等重污染产业,大力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同时还每年安排1100万元资金,用于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污染减排、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
为推动扶优汰劣,上虞市委、市政府还联合发文,鼓励优势企业以合并、兼并、收购和接管或接收等多种方式,支持化工企业重组,在实际操作时,还免除了企业交易税中对地方贡献的那部分,主动让利,减轻企业负担。别看就这一点,有的企业一下子就可获益六七百万元。
随着污水厂二期12.5万吨处理工程的竣工和调试,也随着今年1月~6月全市化工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5%的实绩,上虞市领导、环保人员和企业主们的脸上又开始展露出自信的神情。如今的上虞人这样认为:在保护环境问题上,对政府来说,权力就是责任;对企业来说,财富就是责任。
有人担心,环保门槛提高,会不会影响了上虞的招商引资?环保实行严政,会不会影响上虞的经济发展?吕军告诉记者,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经过集中整治,污染物排放大为减少,产业层次得到了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我们去年否决了40多个重污染化工项目的落户。从长远的视角看,上虞的生态建设改善了,只会吸引更多更好的项目,上虞的区域竞争力会更强。”
今年7月,华东督查中心的工作人员随环境保护部减排核查工作组又一次来到上虞。这回,他们又到园区仔细查看了一整天。刚到任不久的上虞市环保局局长阮永翔陪着,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唯恐又会出什么岔子。然而这次督查中心的同志的总体感觉是园区确实有了大变化,上虞这一年没有白过。
8月间,杨文孝到市环保局调研时说了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我们上虞将站在一个新的台阶上。”这既是一个结论,也是一个预言。
在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感觉到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的同志们都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掉以轻心。他们说,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在等着:限排能开禁了吗?企业进管污水能稳定达标吗?超标排污的现象会出现反弹吗?产品调整是否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又给调回去了?二期的调试能否早日成功?
痛定思痛,是因为曾经有痛;痛下决心,是为了将来不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