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0万吨蓝藻打捞不易 治太湖紧打"生态牌"
协商治理太湖 苏浙沪同一梦
上周末,太湖水环境治理及蓝藻应对协调会在无锡召开。协调会上,苏浙沪三地有关领导签署了《关于太湖水环境治理和蓝藻应对合作协议框架》(简称《协议框架》),至此,三省市共同治理太湖水环境的协商机制正式建立。
《协议框架》明确了5方面的内容: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的定期交流制度;三省市发改委、环保、建设、水利等相关部门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每半年举行一次工作例会;建立重大事项应急协商制度;建立关于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相关信息的通报制度;建立苏浙沪“蓝藻打捞合作机制”。
太湖治理大动作频频。过去一周内,苏浙沪连续两次召开三省市共同治理太湖的协调会议;而数月前,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是我国湖泊治理的第一个方案,洋洋洒洒近七万字,详细规划了今后10多年太湖治理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不论是三地会议,还是《总体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成为一大亮点。从资金上看,《总体方案》预算的总投资是1114.98亿元,其中“生态修复”单项列出,投资达147.91亿元,所占比重13.27%。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过去10多年,用于太湖流域生态修复的资金仅6.6亿元。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建湿地群等直接的生态建设,还是治理工程中的生态元素如蓝藻打捞时更注重环保,尽管治理太湖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追求综合生态效果,成为始终贯穿其中的新思路。
1/4,环湖凸现湿地群
美国湿地协会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指标,被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视为规划农田时不可缺少的标准,即农田周围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也就是说,每14公顷农田,就有1公顷湿地。美国湿地协会前主席威廉·米奇说,之所以在农田周围配置湿地,是因为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削减污染。
湖泊生态系统评价也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指标,即一个比较健康的大型湖泊,周边湿地的面积不应少于湖域面积的1/4。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研究院博导陆健健说,大面积的环湖湿地是清洁湖泊最“生态”、最“绿色”的方法。
而目前,太湖流域内为削减农业污染而设置的湿地,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的却是,太湖流域内的农业污染现状不容乐观。据《总体方案》披露,2005年太湖流域三大水污染物来源中,除工业和城镇生活两项外,农村面源污染也不小。而农村面源污染包括农业、农村生活和农村小型企业,其中农业是“大头”。偏偏这个 “大污染源”一直未被充分重视,《总体方案》在总结过去10年太湖治理的教训时特别提到,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此外,太湖周边湿地也因历史上的“围垦造田”、城镇发展等原因而被大量侵占。
今后,这些情况将极大改善。《总体规划》将湿地建设列为太湖治理的重点工程之一。根据《总体规划》,江苏省将建设苏州东太湖、无锡太湖2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占地3000亩的湿地净化示范工程,浙江省则建设桐乡永秀白荡漾等6处自然保护区和湖州双林漾等9处河湖交叉口的自然保护小区。苏浙两省还各规划了8处湿地公园,多处湿地宣教中心和湿地植物园。此外,苏浙计划近期在太湖主水域区域建设水生植被8.41万亩,恢复整个太湖流域的湖泊、河流湿地近50万亩。
专家估计,到2020年,太湖周边的湿地和各种生态林,总面积将接近湖域面积的1/4-1/3,而整个流域内的“农田湿地”也将实现“零”的突破。
1亿元,底泥疏浚大试验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获知,目前针对太湖底泥疏浚进行工程试验的规划书,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正等待批复,预计年内有望启动这一试验。根据《总体方案》,这个试验的预算资金为1亿多元,实验点将分布在无锡梅梁湖、竺山湖和数个河口。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徐雪红说,这个实验试图在“底泥疏浚”这样一种工程手段中找到最佳的综合生态效果,为今后太湖底泥大规模疏浚建立样板。
过去,底泥疏浚就是大型挖泥船开进湖区,把底泥挖出来就算了事,但现在,关于底泥疏浚,人们开始考虑更多的因素。首先,对太湖主水域的底泥生态不能扰动太大。徐雪红说,湖泊底泥自身有一种微妙的平衡,除非不得已,轻易不要去打破。目前的太湖底泥疏浚,仅在发生大规模“黑水团”的地方实施,如无锡境内的竺山湖,要在不影响其他地方底泥生态的情况下,清除这一部分污染底泥。如何不扰动周边底泥生态?徐雪红说,要在许多种挖泥船中选择一种适合在水浅且开放式水域中作业的船只。直白了说,过去的大型挖泥船不能用了,必须找一种“动静”小的挖泥船。
此外,做好污染底泥的后处理工作也很关键。太湖主水域周边少有空地,要么城镇要么农田,底泥挖出来后堆放在哪里是个大问题。堆放不当,会造成污染底泥的“二次污染”。堆放时,还要考虑污染底泥的排水系统,底泥自身的水分或流经底泥的雨水,一旦重新流回太湖水域或附近农田,都将造成污染。徐雪红说,太湖周边规划了大量湿地,疏浚出来的底泥或许能用在湿地上,但如何通过种植植物、养殖生物的方式化解污染底泥中的有害成分,都还有待实验。
记者获悉,江苏已经做好规划,计划出资3亿多元,在底泥疏浚大实验结束后,大规模疏浚竺山湖底泥。
3月40万吨,蓝藻打捞非易事
今年5月以来,太湖蓝藻逐渐增多,苏浙沪加强了蓝藻打捞力度。以江苏为例,无锡市、苏州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蓝藻打捞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巡查、打捞情况的日报制度。江苏年内计划采购专业机械打捞船126艘,组织专业打捞队118支,此外,配备业余打捞船1160艘,兼职打捞人员近万人。最多时,江苏一天打捞蓝藻超过一万吨。截至7月30日,仅3个月内江苏全省共打捞蓝藻38.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打捞量两倍多。
成千上万吨蓝藻打捞上来后怎么办?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说,江苏正在利用蓝藻制造有机肥、发电等,但两者相加,得到处理的蓝藻大约占日打捞总数的一半。也就是说,还有一半蓝藻得不到处理。
为提高蓝藻处理的效率,无锡市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购置一种新型的打捞处理船,这种船可以现场进行“藻水分离”,即蓝藻打捞上来后当即制成不含水分的藻饼,既方便运输又环保。预计8月底,44条新型打捞船即可下湖作业。陆桂华说,处理蓝藻,不仅仅要打捞,更要培育一条后处理产业,这样,打捞才能长效,才能有效益。
根据《总体方案》,上海市纳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范围的是青浦区的朱家角、金泽、练塘三镇,需要治理的主要水域是淀山湖。2000年以来,淀山湖水质恶化明显,蓝藻时有暴发。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说,上海水利局今年研制了一种吃水浅、易靠岸、集打捞蓝藻和保洁于一体的综合性打捞船,已于上月23日第一次在淀山湖试运行,效果不错,下半年有望大规模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协调下,苏浙沪已建立“蓝藻打捞合作机制”。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说,这一机制为苏浙沪更高效、更环保地处理太湖蓝藻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