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数据“会说话”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打消质疑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詹姆斯·法格斯曾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论”的怀疑者,认为北京的空气“很糟糕”。但是,当看到专家们拿出的监测数据后,他彻底抛弃了偏见,转而成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宣传员。
促使詹姆斯发生转变的,就是负责实施“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的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
京市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市政府采取的诸多防治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能不能得到保障?为此,中国科学院调集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等6家科研单位的数十名精兵强将,启动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项目。
8月18日,记者在距离“鸟巢”西北四五百米的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办公楼楼顶上,见到了该项目主管、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刘文清。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监测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范围广。除了在奥运村及周边、北京机场、首钢、燕山石化等区域设置10个监测站外,沿太行山山脉、燕山山脉等还有18个子观测站,对北京市周边地区进行观测——这样就可以评估北京市本身污染源和周边输送对北京空气污染水平的各自贡献份额。
二是综合性。他们在监测过程中实现了四结合:常规观测与高技术手段观测相结合、固定点连续监测和典型过程流动加强监测相结合、地面监测与垂直测量相结合、地面遥测与卫星遥感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大范围的三维立体实时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数据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空气质量是好是坏一目了然。
三是自主性。95%的高技术仪器设备都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及国家“863”计划等支持下研发的,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达到国际标准,所监测的数据和做出的评估得到了国际组织和专家的认可。
“奥运会期间,我们每天向北京市环保局提供数据报告,并适时给出预警。我们可以负责地说,自奥运会开幕至今,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是天天达标的!”已经在北京连续作战两个多月的安徽光学精密机械所所长助理刘建国博士颇感自豪地告诉记者,“科学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我们的监测结果打消了许多外国人的怀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