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主要指标恶化
长江源区是三江源区最重要的一个区域,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各主要指标恶化了。结论来源于刚结束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调查报告。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青海省地质调查员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实施,青海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组织国内20多名专家耗时近4年完成。
目前,项目的调查报告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初审评定。
三江源区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点环境区域之一。
2000—2002年在完成了三江源区中最大面积的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调查之后,项目负责人、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辛元红又转向了长江源区。
“这次调查是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首次普查,作为三江源区最重要的区域,长江源区首次全面‘体检’的结果令人担忧。”辛元红说,“调查报告会提交给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是为重点。”
恶化的长江源
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是三江源区最重要的一个生态功能区,对我国生态影响范围也最大。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对该变化显得尤为敏感,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多年冻土萎缩、植被退化、沼泽湿地减少以及水资源减少等方面。
“各个恶化的指标之间互相作用,又加剧了总体指标恶化现象的发生,”辛元红解释,“但不可忽视的是人类工程的影响。”
冰川消融退缩是长江源区的普遍现象:
地处唐古拉山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冰川吴美通冬冰舌2007年与1969年相比较退缩了800m,平均每年退缩达21m。地处同一冰川的查索冰舌2007年与1969年航摄时相比较增长了700m左右,平均每年增长达18.42m。其他冰川都在退缩。
“调查时还有大量冰块在消融崩塌。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辛元红说。
长江源区冰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昆仑山、南部的唐古拉山及西部的祖尔肯乌拉山,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冰川总面积为1051km2,与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km2相比减少了196km2。冰川年消融量约9.89×108m3。
而多年冻土面积萎缩、沼泽地退化则使得三江源“中华水塔”的美誉岌岌可危,影响更为深远。
“长江源区影响多年冻土环境的因素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而后者的破坏作用不能小看,比如人类工程的活动等。”辛介绍。其中地带性因素是指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年平均地温等热物理因素。
辛举例说,05年因修建治多—索加乡级公路,在群曲公过北路边开挖排水沟,揭掉了冻土的保护层——沼泽草甸,使该处深度仅0.30m的古地下冰层暴露地表,经过近一年的融化,在路边形成一条宽3.50m、长650m、深达3m的融陷槽,到调查为止仍在融化,迫使刚修好的公路改道,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公路一旦经过沼泽湿地发育区,势必将整块湿地人为分为两片,使地处下游的湿地因失去水体补给而退化。”
“水资源方面调查发现,源区泉水的泉口下移表明源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继而会延续发生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沼泽湿地退化→‘黑土滩’形成→荒漠化扩大链式发展,当然,这一发展规律反过来也成立。”辛元红总结说。
亟待保护机制构建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追求恢复原来的生态系统,而是通过努力去维护现状和尽可能恢复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保护和治理的目的。
基于此,报告给出的意见是: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应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寻求符合长江源区高寒条件下的生态规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环境体系。
记者采访的青海省多位人士认为,针对调查报告的各个环境指标恶化的现象,目前各方采取的措施还仅限于恢复沼泽湿地植被,遏制河流、湖泊萎缩、增强水土保持、和提高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质量的具体工程。
2005年,国务院通过《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通过之初,青海省当地媒体评论认为,这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生态面貌、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系统工程。
“《总体规划》是目前三江源地区(包括长江源区)环境保护和改善推进的总体纲要。”青海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
按照规划,到2010年国家投入75亿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前已经到位资金不到30亿,最近每年到位资金3—4亿元,规划中的22个大项目都还在推进。”上述人士说。
但从目前来看,国家还没有建立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2004—2010年国家投入的75亿元是一个阶段性投入,之后能否继续投入、投入的规模有多大等都成了各方人士关注的重点。
调查报告认为,长江源区乃至三江源区水资源量的90%以上为过境流量,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受益者,为保证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国家应建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用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资金投入是一个因素,但以“三江源”地区为重点,设立中国第一个生态补偿机制的综合实验区历来青海方面呼声很高。
“一方面,建议中央从投资、财税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以该省生态贡献量和经济限发量来核定基数,给予及时的足额补偿;另一方面,请求授权青海省较大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自主决策权。”辛元红表示。
早在2006年,青海省发改委会同省社科院等单位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有关政策建议》和《关于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目前设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区方案文本在起草,最快这个月底完成上报。”上述人士透露。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