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关键零部件制约行业发展
“脱硫设备的国产化率达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接近100%。”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顾问郭宝林日前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对环保技术设备国产化成果的介绍令记者为之一振。
三年前,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被访者,记者得到的答案是截然相反的另一个版本:“在大气治理方面,人们最关心的火电厂的脱硫问题仍然不理想,30万千瓦级及以上大机组脱硫装置依然依赖国外,关键设备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而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电除尘设备已研制并成功投入运营。近两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主研发 重大环保装备相继问市
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16项重大技术装备,包括“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以及海水淡化、报废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提高环保设备研发制造水平”。
2006年以来,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相继研制了几十种重大环保装备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郭宝林列举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产品。大气除尘设备包括:电— 袋复合式除尘器、1000MW机组配套电除尘器、火电厂锅炉袋式除尘器、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装置、资源回收(铁法)烟气脱硫工艺成套设备、大机组配套 SCR烟气脱硝成套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包括:氧化沟法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中水工程成套设备、大型膜生物反应器再生水工程成套设备、造纸碱回收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包括: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系统、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成套设备;海水淡化设备包括:大型膜法海水淡化成套设备、报废汽车拆解生产线、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成套设备等。此外,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我国环保装备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目前,在百万千瓦机组电除尘器的研发方面,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电除尘器,用于燃煤电站的消烟除尘。现已在华能玉环电厂、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等6套机组上投入运行,并取得了20多套百万千瓦机组配套的电除尘器合同订单。
东方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300MW、600MW、1000MW电站机组锅炉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烟气脱硝装置。仅2007年东方锅炉的SCR脱硝装置合同就有20多台。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发挥航天高新技术优势,运用流动剪切、紊流掺混传质物化原理和风洞设计方法研制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FGD气动脱硫装置。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掌握了各种采用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的参数设置方法和气动脱硫塔的设计原则,形成了一套气动脱硫的系统集成技术,此技术可以应用于大型机组的烟气脱硫,改变了我国大型电站机组脱硫技术依靠国外的局面。这一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建设和运行成本低,脱硫率和除尘率极高,长期运行可靠性高。
有效拉动内需 谨防挤出效应
目前,我国脱硫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接近100%。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及热能利用成套技术装备、大型海水淡化成套技术装备、报废汽车拆解成套设备及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然而,与国外成熟的环保设备制造业相比,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包括自主研发的重大环保装备,除已经具有品牌地位的产品,其他产品的推广应用有难度,用户不愿采用国产设备,投标遭歧视,相关产品的市场推广仍需政策扶持;行业企业尚处在“散、乱、低”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相对落后,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与其他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相类似,环保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工艺水平落后同样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例如,脱硫系统的循环浆液泵、轴承质量不过关;挡板门这一专用设备对密封性能要求很高,国产设备在这方面技术还不够完善等。
为了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与《意见》配套的税收政策已相继出台并实施。中国工业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关于环保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功能部件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业已编制完成,正在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修改中,或将择日发布。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人认为环保产业是金融海啸的受惠行业。最直接影响是,在国务院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预计未来两年用于节能减排治污的资金将超过 1万亿元。在去年年底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中,有120亿元用于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此外,在十大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还特别安排了25亿元投资。这些举措都为环保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行业普遍关注的是拉动内需的有效性,即如何把拉动内需同支持民族产业发展相结合。郭宝林介绍,由于拉动内需的投资主体是政府,业内人士普遍担心,如果处理不好投资与运营主体间的关系,会影响BOT(建设— 运营—移交)等项目社会资本进驻的积极性。对此,他建议,拉动内需应兼顾项目的有效实施,避免社会资本被挤出的现象出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