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寻求“垃圾围城”突围之路
近日,记者从贵阳市城管局环卫处了解到,全市日产垃圾总量在2000吨以上,而我市目前运营使用的两大垃圾填埋场日设计处理能力总量仅为 1400吨,明显已是超负荷运转。按照目前的垃圾增长情况,两大垃圾场的使用年限将大为缩短。贵阳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之路将何去何从?是重新选址填埋,还是另辟蹊径“变废为宝”?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垃圾激增,城何以堪?
每天早上9点以后,都会有近百辆垃圾清运车陆续驶往乌当区东风镇,将满载的生活垃圾倾倒、填埋。在那里,有全市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占地约1189亩,库容量1980万平方米的高雁城市垃圾填埋中心。
走进填埋场,一股股浓浓的酸腐味扑面而来。场内尚未摊平、覆土的部分垃圾裸露,甚至堆积成一座座小山,放眼望去,花花绿绿一片全是废弃物。垃圾清运车不时驶进场内,将重达数吨的生活垃圾倾倒其中。场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填埋场的面积远不止眼前看到的这片尚未覆土的垃圾堆放场,实际上,前面很大一片场地都已经用黄土覆盖,并插上了沼气导管。“每天拉进来数百车渣渣,之前和这边差不多大小的一个填埋坑已经填满了。”该工作人员说。
地磅房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雁填埋场接纳的是来自云岩、南明、小河、乌当四城区的生活垃圾,平均估算,每日从云岩站运送过来的垃圾有120车,按每车6吨计算,总量为720吨;南明站每日运送量为150车,总量在900吨左右;小河区每天平均运送量为11车,由于所用的是运量15吨的大卡车,总量在150吨左右;而乌当区每日平均运送20车,按每车4吨计算,运量在80吨左右,如此算来,高雁填埋场日处理垃圾量至少是 1850吨。而按照市城管局环卫处提供的数据,高雁填埋场的日设计处理量应该为800吨,实际处理量是设计量的两倍不止!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垃圾量的激增。10年前,贵阳日产垃圾量仅有220吨,现在却激增至2000多吨。据了解,自 2001年12月启用以来,高雁填埋场已累计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达307万吨。以日处理垃圾量800吨估算,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是31年,但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超负荷的处理量无疑会让使用年限大大缩短。在实地了解后,记者发现填埋场面积已消耗掉大半。
另一座位于白云区麦架乡的比例坝填埋场,自2005年3月启用以来,主要接纳来自白云、金阳、修文的城市生活垃圾。按照每日600吨的处理量计算,其使用年限是27年。尽管目前日处理量并未超过设计量,但难保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导致其使用年限提前。
如果这两大垃圾场都填满了,贵阳的城市生活垃圾该如何处理?据了解,目前清镇、息烽、开阳三地正在动工兴建垃圾填埋场,预计 2012年即可建成并投入使用,花溪南郊的垃圾处理厂选址也已确定,而修文也正在积极申报填埋场项目。大量修建垃圾填埋厂的做法在解决了无处填埋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让贵阳罹临“垃圾围城”的困境。
垃圾分类,尚处起点
在农业经济时代,所有的垃圾都可以被自然“回收”。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自然界已经越来越难以“消化”人类生活的附属产品。面对激增的城市垃圾,是继续选址建垃圾场,还是另辟蹊径来处理?到底有没有既能“变废为宝”又能使垃圾减量的两全之策?
“从某种程度上讲,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市物资回收公司的吕先生告诉记者。实际上,国内垃圾问题专家曾就垃圾的分类处理作过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垃圾资源化潜力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增长。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等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0%左右,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0%。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通过分类处理,不仅可以使垃圾大幅减量,还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来就能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资源。”吕先生说。
据吕先生介绍,按照北京、上海等地的分类标准,可将垃圾分为“可回收”、“餐厨”、“有毒有害”、“废用品”四大类。其中,像塑料布、玻璃瓶、重金属一类可回收垃圾可通过回收站直接回收,进行循环利用;餐厨垃圾则可以通过新技术加工,生产成为复合有机肥;有毒有害垃圾可直接归入特殊处理,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至于剩下的废用品,以灰渣居多,可直接进行填埋处理。这样一来,可以大大节省垃圾场的占地面积。有环保人士推算,如果对垃圾进行细致的分类处理,可以使现有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延长4至5倍。
但与此同时,吕先生也指出了问题所在:贵阳目前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垃圾回收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市民自觉配合,也需要系列配套设施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任务艰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管理和理念,早已非常成熟和深入人心。以日本为例,用餐后,女主人都会细心地把用过的餐巾纸、空牛奶纸盒、喝完的饮料瓶和食物包装塑料纸分门别类各自处理,一顿4人餐产生的垃圾,女主人就要花上10分钟的时间来分类处理。“目前在贵阳,普通市民要自觉做到这样细致的分类,绝非易事,需要加大宣传,进行合理引导。”谈到垃圾分类处理,市城市垃圾处置中心比例坝站的有关负责人说道。
记者留意到,尽管贵阳街头采用的都是分类垃圾桶,但许多市民并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也不清楚什么叫做可回收垃圾。“谁一天有那么多闲心来分着丢,平时都是一个塑料袋子装渣渣,大家都是这么直接丢的。”家住民生路的汪阿姨如是说。对于垃圾分类,市民陈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就算我们分开丢也没用,垃圾车在运送时还不都是混在一起拉走。”
市城管局环卫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贵阳的垃圾分类很大程度上是由楼栋保洁员和城市拾荒者完成的。这在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处理垃圾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垃圾填埋处理场的使用寿命,但这些民间自发的拾荒者缺乏规范、检验和约束,致使垃圾在捡拾、收集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要像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做到细致的垃圾分类,贵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该工作人员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