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通安镇:生态拦截技术让河道变清
位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镇金市村一条近200米长的河道,经过一个多月来的生态修复,河流水质已从劣Ⅴ类水变成了Ⅲ类水,这是“国家水利专项太湖项目水源地保护课题野外工作站”项目经过实地实验带来的喜人变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王晓龙带领记者来到苏州高新区通安镇金市村,实地查看了河道生态修复的成果。“河道修复仅仅一个多月,河水已由当初的劣Ⅴ类水变成了Ⅲ类水”,王晓龙告诉记者。科研人员进驻到通安镇金市村后,立即着手对这条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修复过程是将原河道上的蓝藻、污浊等捞掉,然后在河道中放入可吸收富营养成分的菊花草,并通过编织的网床,将这些菊花草沉到河底或者河床边,形成了一张稳定的水下绿色植被。这些菊花草通过吸收水质中的富营养化成份,达到净化河水、去污变清的效果。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何培民也告诉记者:“运用生态拦截技术治疗水污染,这是现行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承担了黄浦江生态修复的重任。通过相似生态修复手段,对黄浦江水进行净化,并把变清的江水引入到一条1.7公里长的景观河道里,为上海世博会增色不少。”他还强调说:“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比较难的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寻找出最有效的修复方法。”
据悉,在这条河里投放的菊花草,全部是在金市村周边河道里取材的。“在生态得到修复、自然植被形成后,我们还可以把这里的菊花草,投放到别的河床去净化水质”。金市村在尝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甜头”后,决定在本村其他河中也“移植”使用这种方法。
据了解,“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贡湖水源保护区陆域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共同承担的。从2009年开始,这个课题组“野外工作站”就有多位专业博士、硕士驻扎在太湖流域周边的乡镇,对多条河道进行了生态修复与污染削减,使这些河道水质明显好转。这个项目是“国家专项”5个子项目之一,投入已达220万元。
王晓龙还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实验区域也是整个太湖地区中科院所设的唯一实践区。我们会将最佳成果总结出来,为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根据苏州市周边的土质、水流、坡型、植被等特点,他们已实践掌握了“丝网型、生态布型、生态混凝土型、土工格室型、植草格型、排桩型”等6种生态拦截技术,这些技术将会在“十二五”期间的河流生态修复中发挥更好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