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低碳生活,更要低碳GDP
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小沈阳轰响了“三枪”,哥本哈根却是一枚哑炮。
更多社会主体行动起来了,低碳性格才能得到全面、踏实、自觉、慎独的落实。换言之,低碳性格是一种利国利民利环境的好事情,这种“好”不独是公民和社会主体得到可触可摸的经济效能,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特质。
要低碳生活,更要低碳GDP |
过去的一周,《2012》刚刚落幕,哥本哈根烽烟又起。——末日虽不好玩,却实实在在是好“口实”。
然而英国《卫报》却声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不期外泄了一份“丹麦提案”,摆不上台面的,是赋予发达国家在未来气候变化谈判上更大话事权,并扬弃《京都协议书》减排原则。“提案”将应付气候变化的融资拨款大权,交予了由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令发达国家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来决定是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希望将“碳关税”纳入气候协议。换句话说,既得利益者在“分赃”。
气候变化谈判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集团的对话,这个在世人看来即将成为解救困局的大会,表面上谈论的是如何造福人类的生存环境,抑制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暗地里却是一场国家之间利益的角逐。
这还玩个啥劲儿?只许州官放火不让百姓点灯?发达国家把这世界祸祸完了,然后跟发展中国家说“环保绿色”?!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谁能糊弄谁啊?但媒体坊间依然准备了一份“低碳菜单”供人品鉴——节约一度电,即可减排一千克二氧化碳;少买件衣服,减排6.4千克二氧化碳;少喝一瓶啤酒减排0.2千克二氧化碳……苦行僧般的低碳,成为继绿色、环保之后又一个高调时尚,貌似背了一双红木筷子满世界招摇。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所有人都在强调个人生活“低碳”的同时,却少有人指向“低碳GDP”。我们生活的芸芸城市,马路扒了建、建了扒,大楼盖了拆、拆了盖……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几万亿基建投资,究竟几许必要几许浪费,恐怕没人说得清。GDP固然上去了,但人们的收入呢?
不错,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但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指引下,恐怕最大的碳排放还是“政绩工程”“政绩GDP”——一月卖出1000多万辆汽车的自得言犹在耳,低碳,只不过是说给普通百姓听的教化而已。老百姓的生活固然要低碳,但更重要的是,GDP增长也要低碳。换句话说,低碳也要低得有点“科技含量”,别再弄些个税征收那般燕口夺泥佛面刮金的勾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