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京举行 水专项研究成果成展会亮点
“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3月7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展览重点介绍了“十一五”期间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实施国家科技计划的成果,其中“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成果展览尤为突出。在展览期间,记者就“十一五”水专项取得的成果和“十二五”水专项要实现的目标及主要任务采访了水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示范区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
吴晓青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是我国重要的治水政策,水专项自2007年底启动实施,特别是2008年刘延东国务委员主持召开第一次重大专项推进会以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3部门的大力指导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有关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和配合,水专项领导小组和牵头组织部门精心部署,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水专项实施方案》要求,重点围绕“十一五”“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在重污染行业减排、城镇污水高效脱氮除磷、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饮用水安全净化处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结合“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重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
在水专项展区,一个1∶5000的太湖流域沙盘模型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兴趣。吴晓青告诉记者,秉承流域顶层设计理念,太湖流域通过系统开展重污染行业点源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监控预警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工程示范,支撑了太湖流域的污染物减排和水质改善。展台展示的是包括太湖子流域苕溪的治理情况模型,水专项在苕溪设置了农业面源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这个课题研发了包括多介质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处理设施在内的一批简单实用、经济可靠的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治理效果十分显著。他说,苕溪的治理只是太湖治理的一个缩影。水专项选择我国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三河三湖”以及松花江、三峡库区,通过“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3阶段实施,实现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特别是太湖流域成果显著。
他说,太湖的治理离不开治水技术的创新,在环太湖周边,水专项专门设立了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和工程示范课题,中国环科院的科研人员的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技术已经进入示范推广阶段。针对太湖污染底泥处理这个关键性问题,水专项设立了有毒有害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和资源化技术和示范课题,承担单位研究出了高浓度疏浚处理和资源化技术,设计生产的疏浚船可实现污染底泥薄层(30cm)疏挖,疏挖过程基本不扰动周围底泥,实现输送过程全封闭、高浓度管道连续输泥。在模型展示区,他仔细观看了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的工作流程演示。他告诉记者,治理太湖蓝藻污染也是水专项承担的一项艰巨任务,水专项设立了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和处理课题,承担单位研制的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船是仿照鲢鱼滤食浮游生物原理研制的,作业宽幅达10米,以每小时1000立方米的流量分离获取富含蓝藻的表水层并快速完成藻水分离,浓缩成含鲜藻50%左右的藻浆后袋装,并实现连续作业。他说,在2010年6月这项技术研制成功时恰遇巢湖市水源区蓝藻灾害,就立即投入了实战之中,尽显卓越性能。
他说,为了还太湖一汪清水,“十一五”期间水专项在太湖流域投资5.86亿元,带动地方投资近12.56亿元。通过以上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太湖水质由2007年总体处于劣Ⅴ类,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到现在流域内城市污染负荷显著降低,示范城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劣Ⅴ类入湖河流由8条减至1条,最大入湖河流水质改善至Ⅲ类。
“十一五”水专项在5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吴晓青说,水专项积极鼓励课题承担单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改变我国治污设备、监测仪器等装备落后于国外、不能满足治污需求的现状。“十一五”期间,水专项重点研发了50项国家急需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和设备,培育环保产业产值约40亿元,积极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其中仿生式蓝藻水华清除设备、总磷总氮在线分析仪、铅镉铜锌在线分析仪、台式激光颗粒物分析仪和山东东营大规模超滤水厂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在为重点水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还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他表示,“十一五”水专项主要在5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是重点突破了“控源减排”关键技术,为主要污染物减排提供了支撑。其中包括:突破了典型化工行业清洁生产、轻工行业废水达标排放、冶金重污染行业节水、纺织印染行业控源与减毒、制药行业高浓度有机物削减等关键技术214项,在70项大型工程中得到验证,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十一五”化学需氧量(COD)减排任务的超额完成和重点流域的水质改善。在辽河、海河、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开展示范,实现每年减排污水1.3亿吨,削减COD1.1万吨。初步突破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与农村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太湖、洱海等流域进行了示范,效果明显,为“十二五”水专项开展大规模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突破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深度脱氮除磷关键技术,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支撑。形成了实现一级A稳定达标的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膜生物反应器(M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系列工艺升级改造系统优化方案,在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建立了20座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于50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规模近1500万吨/天,每年削减COD16万吨、氨氮5.4万吨和总磷1.4万吨,为实现“十一五”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COD削减450万吨的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突破了一批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为自来水厂达标改造和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提供了支撑。研发了受污染原水净化处理、管网安全输配等40多项关键技术。
四是研发了一批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针对水环境监测、污泥处理处置、水处理等设备国产化率低等问题,重点研发了50项国家急需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和设备,培育环保产业产值约40亿元。研发出10余种水质监测设备并实现产业化,明显提升了我国监测仪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研发了“高效、多相变、污泥热干化”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干化污泥含水量由80%以上降至50%以下,干化焚烧成本降低约60~70元/吨。
五是综合集成多项关键技术,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奠定了基础。在重点流域研发并系统集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管理两大技术体系,为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水体污染趋势得到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支撑了重点流域的水质改善。
“十二五”重点流域示范区水质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Ⅴ类
吴晓青说,“十二五”期间,水专项将进一步强化流域系统设计,紧密结合重点流域规划和治污工程,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培育战略性环保产业。
谈到“十二五”水专项的目标和任务,吴晓青表示,到2015年,水专项“减负修复”阶段目标是:太湖等重点流域示范区,水质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Ⅴ类,不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城市河道水质消除劣Ⅴ类;辽河、海河等示范流域水质消除劣Ⅴ类,生态功能局部恢复;重点示范城市的饮用水水质全面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建成国家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并业务化运行,加大力度推进环保产、学、研联盟。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为加快培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