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青岛下水道真相: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97%

更新时间:2011-07-06 15:02 来源:许未来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阅读:1178 网友评论0

青岛下水道的神话再度疯传。

2011年盛夏的中国接连被雨水重创。北京、武汉,长沙,成都,扬州……当每一个城市被暴雨击瘫时,网络上都要把这个神话复述一遍——“青岛是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

一个让知识界津津乐道的说法是:“这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

甚至有传说:“德国人当年修建的下水道,可以走卡车。”

碰巧的是,传说很快遇到暴雨的考验。

7月2日—3日,青岛暴雨倾盆。当地水文部门录得的数据是:连续降雨21个小时,最强降雨时持续40分钟,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为近3年来的最强的一场降雨。

“7月2日下午5点半左右,我开车走过香港中路时,路面上积水漫过半个车轮子,不少车抛锚,”7月4日,出租车司机小王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说,“排水工人赶到,掀开雨箅子之后不过两分钟,路上的积水全都消失得干干净净。”

据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处长安宝月介绍,这次青岛强降雨还遇到天文大潮的影响,7月2日正值农历六月初二,位于大港码头西侧的海洋验潮站最高潮位达4.5米,比平日高出七八十厘米,致使海水潮位超过雨水排海口引发海水顶托,阻碍雨水排海。市内多处道路积水。

“不过,雨势渐停后,一般道路只用了10分钟左右就将雨水排净,重要低洼地段的积水点,半个小时左右也把水排干了。”安宝月说。

为此,青岛市排水管理部门对当地排水系统在此次强降雨中表现的评语是:“经受住了考验。”

这么说,青岛的下水道神话果然名不虚传?这真的是德国造排水管道创造的奇迹吗?

寻访德式排水管

按照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指示的地点,7月5日,本报记者来到旅游景点青岛栈桥景区海岸线以东约50米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中山路暗渠排海口,暗渠拱形设计,高度约2.5米,宽度约3米,的确如传说中所说,可以容下一辆轿车。

青岛下水道真相

不过,向里走20米左右,便分为两道暗渠,而且口径也明显变小,约1.7米左右。工作人员介绍说,再往里走约不到100米,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殖民当局铺设的雨水排水管道。

1898年,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据青岛市市政排水档案记载,这一年10月起,德国殖民当局将青岛市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拆迁,然后把中山路南端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之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区域划定欧人居住区,即今天市南区沿海一带,在这里开始城市建设。

在地下排水系统方面,德国人在主要街道下按照雨污分流的方式,铺设地下排水管道、修暗渠,雨水则由雨水专用收集管道汇入暗渠后流入青岛前海。德占时期主要修建了12条暗渠,总长5464米。中山路暗渠出口,即是12条暗渠之一。

青岛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离”的城市。到1905年,欧人居住区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在华人居住区,则铺设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在青岛市博物馆,记者看到了2008年改造市政工程时出土的一段德式排水管道。

这种管道呈上宽平下窄的鹅蛋形,而非当今国内城市市政排水管道常用的圆形。排水管上部以水泥抹面,下半部分则贴上了白色陶瓷,横断面高约80公分。

专业人士介绍说,上宽下窄的“V”形设计,不仅减少管道受力,还可使雨水在流量较小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流速,减少泥沙污物的沉淀,减轻日后养护的压力。而光滑陶瓷内壁则是出于减少污物垃圾被挂的考虑。

巧妙的设计,颇富盛名的德式严谨,加上殖民当局严厉的威权统治,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使得这些100多年前的地下排水管道,至今仍可在暴雨中发挥良好的排水作用。

德式地下雨水管道最集中的青岛市排水管理处第一工区主任刘鲁峰告诉记者,在该辖区,原装德式管道尚能较好发挥排水作用的管道所占里程比重接近1/4.

当地文史专家鲁海回忆说,就在他童年时期,从栈桥暗渠口钻进去,再从肥城路和中山路路口钻出来,成了那个年代孩子们常玩的游戏。上世纪70年代“备战备荒”时期,排水管道沿线还开了许多口,当作防空洞使用。

“别老拿‘德国造’说事儿”

但鲁海对网上一些借青岛下水道“美化殖民统治”的言论表示反感。“德国人当年搞雨污分离的出发点不是造福青岛人民,而是让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居住区环境,他们在华人居住区修的下水道仍然是雨污合流。”鲁海说。

而且,欧人区的污水经过泵站加压后都排到华人居住区的雨污混流管道,在华人居住区经简单沉淀后排入后海。大量臭气熏天的污水汇聚,使华人区的环境卫生十分恶劣。

至今,在团岛一带居住的青岛老市民,还习惯地称团岛污水处理厂一带为“大粪场”,就是因为德国殖民当局将城市污水在此沉淀排放入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德占时期的沉淀池才被取消。

在安宝月看来,德建管道的确给青岛地下排水系统开了个好头,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至今仍有部分管道在使用,但对于外界传说“德建下水道使得青岛至今不怕水淹”的说法,安宝月不认同,“100多年来青岛城市有了巨大发展,德占时期的排水管道只占今天青岛市南区极小一部分,不能将青岛城市防汛能力全都归功于德国人。”

据了解,当年德国人是按照3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规模设计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青岛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

安宝月解释说,青岛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赢得美誉,主要得益于三方面。

首要的是青岛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一地形特征使得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点雨后半个小时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内涝,这是许多内陆平原城市不具备的优势。

“不怕水”三大成因

其次,是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市政资料显示,1981~1990年间,青岛在市区新辟山东路、南京路等十多条道路时,道路建设前就首先铺设了雨、污水分流的排水管道。

一份截至1990年底的青岛市排水管道统计资料显示,当时青岛市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其中污水管道310公里,雨水管道256公里,雨、污水混合管道30公里。

据了解,这一水平至今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前列。

安宝月告诉记者,根据城市发展规划,2009年、2010年青岛市用于地下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投资分别为10亿、7亿,2011年预计投入将达到20亿元。高起点实现雨污分流的青岛,雨水排水能力优势显而易见。

安宝月指出的第三点,是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维护运行与防汛应急机制。

据介绍,青岛市共有4级城市防汛抢险应急预案,降雨排水应急预案。以7月2日的暴雨为例,在当天中午下达预案准备令,随后根据雨势逐步提高至最高级别,出动348人到重点路段值防。

青岛市民阎晓青7月2日晚上7点左右开车至李沧区延安路段一低洼位置被堵。“当时看到积水没到行人膝盖的位置,后来值班排水工人和交警打开路边的雨箅子,雨势慢下以后,20分钟左右,积水就基本不影响道路通行了。” 阎晓青告诉记者。

据安宝月介绍,在青岛,一到雨天,排水工人到重点路段、重点积水点现场值班是排水管理处一项运作很正常的工作机制,每次降雨后,值班工人还要检查清理杂物。

在青岛市排水管理处第一工区,记者看到一份6月份的工作计划表,主要分为泵站清池清脏、下水养护、设备维修等几项。

“再好的硬件也要软件来配套,排水管修得再好,如果年久失修,维护不善,青岛也难免内涝之患。”安宝月说。

“德国人当年建设排水系统的出发点是方便自己,污染中国人。而今天青岛人自己建设的雨污分流系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是立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让全市民众受益。”刘鲁峰认真地说。

据了解,目前青岛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到97%。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青岛下水道真相: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97%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