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水要粮是粮食增产的一个新突破点
“年平均降水量256毫米,蒸发量2526毫米。”一到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记者就听到这样的介绍。去冬今春的严重干旱犹在眼前,6月份以来内蒙古部分地区又出现50年一遇大旱。记者在达茂旗,既看到因缺水而枯苗断垄的土地,也看到铺设了滴灌设施,长势良好的马铃薯。
达茂旗农民近几年以种植马铃薯为主,今年大旱,到现在只下了一场雨,降雨量也只有9毫米,一些马铃薯地里稀稀拉拉长着高低不齐的植株,断垄现象严重。达茂旗农业局局长梁润栓告诉记者,这些地都没有水浇条件,靠天下雨收获,好的年景能收1500斤,今年看样子有的地能收300斤就不错了。而有地下水浇灌的耕地,马铃薯产量一般能达到3500斤左右。
亩产量从300斤到1500斤,再到3500斤,这就是水在马铃薯生产中的意义。在这个蒸发量是降水量十倍的半干旱性地区,水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粮食生产的命脉。但是遗憾的是,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水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胡元坤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每年缺口300亿立方米,根据相关水资源发展规划,未来15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农业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0.46,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0.7~0.8的平均水平。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仅为1公斤,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为0.5公斤。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每立方米提高0.1公斤,旱作区每亩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河南省2006年全年的粮食产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农田节水工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记者在达茂旗看到当地探索的一些因地制宜的节水措施。红井滩指针式喷灌种植区是达茂旗高标准打造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面积共4500亩。巨大的指针式喷灌设施矗立在平原上格外壮观,达茂旗副旗长陈华介绍说,这种现代化喷灌设施就像钟表指针,几百米长的钢铁半径上装满喷头,走一圈就能喷灌500亩的面积。这种设施与常规低压管灌比,节水30%~40%,适宜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模式。
指针式喷灌是一种规模化生产方式,对一家一户农民来说,更熟悉的是滴灌措施。二楞滩万亩马铃薯滴灌示范区涉及5个自然村,260个农户,这里的马铃薯地里铺设了滴灌管道,运用滴灌技术以后,马铃薯产量将达到4500斤,比常规灌溉种植再增加1000斤。从节水上看,采用滴灌技术,比低压管灌节水50%。“现在看来,滴灌技术是最适合推广的一种节水措施,是我们下一步发展节水农业的重点。”达茂旗旗委书记金满仓说。
水浇地推广节水措施,旱作地也有。石宝镇幸福滩就是典型的靠天下雨的旱作农业区,记者看到这里的马铃薯地上也覆了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吴勇说,覆膜有三大好处,一是防止蒸发;二是集雨;三是增加地温,这三点对于旱作农业来说至关重要。幸福村农民柳全旺种了10多亩马铃薯,以前亩产平均也就1000多斤,今年旱成这样按说就没啥收成了,不过覆了膜后,马铃薯长得还是很精神。“技术员说覆膜以后亩产能到2500斤,我看今年差不多。”他说。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2008年粮食增产64亿斤,其中一半来自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农牧厅厅长陶克说。
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5年增产,一些地方小麦亩产已经超过700公斤,双季稻超过1300公斤,这些地方再获得大幅增产的可能性不大,而发挥水的潜力,跟水要粮食不失为目前粮食增产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据内蒙古水利厅统计,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为546亿立方米,国家分配的黄河水多年平均可利用量58.6亿立方米,黑河可利用量8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85亿立方米,现开发利用117亿立方米,尚有开发利用潜力168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59%。据内蒙古农牧业厅统计,内蒙古现有耕地1.07亿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000万亩,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就是说内蒙古现有70%无水可浇的旱地面积,还有59%的自产水资源可利用,按照有无水浇条件在马铃薯产量上的悬殊差别来看,内蒙古的粮食增产能力还大有潜力可挖。
当然,在现实中远远不是算算账这么简单,水资源利用受到地形、气候等多方面条件限制,目前可行的还是在现有的灌溉区推广农田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农民共投入资金50多亿元用于农田节水。2008年全国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4亿亩左右,今年预计超过4.8亿亩。农业部召开农田节水现场观摩及经验交流会,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把农田节水当做战略性措施,积极争取资金,努力为农田节水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完善技术模式,强化技术总结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抓好典型示范,建立一批示范片,组织农民观摩创新;推进机制创新,构建农田节水发展的长效机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