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刻不容缓
最近,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根据环境保护部机关信访办的统计,从2008年至今,共有4973件来信、716批来访,其中50%的来信和70%的来访反映的是农村地区的污染问题。他强调,农村环保是战略问题。就在一年前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0年前,农村基本上是没有污染的。小时候,笔者家乡小河里的水,捧起来就能喝。上大学时,班里来自农村和城市里的学生经常为“农村好还是城市好”争得面红耳赤。农村大学生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家乡空气好、水好、食物好。而今,乡村的这些优势逐渐消失:全国3亿农民喝不上清洁的水;从前的“小桥、流水、人家”,而今不幸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农村环保十分薄弱,农村环境形势异常严峻。那么,为什么短短30年,我国农村环境就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退化呢?试分析如下:
第一,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入侵农村。在中国扮演“世界加工厂”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由境外转移到境内;在国内,由于农村具备优越的土地资源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工业企业纷纷落户乡村,环境污染自然也就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这个转移背后还有一个严重的潜规则,即农民对环境问题不敏感,污染排放没有人过问,可以“多排放、多挣钱”。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明目张胆地进入农村,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第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花钱“买”污染。当前,现代农业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超标使用,高毒性、持久性农药使得乡村充满了“杀机”。我国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每年施用农药上百万吨,大部分残留在土壤或进入水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食物中。化肥、农药流失,不仅造成农业投入的巨大浪费,同时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危及食品安全。
第三,畜禽粪便曾经是优质的肥料,而今变成了污染源。工厂化动物养殖模式造成了大量畜禽粪便堆放和污染,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是工业废弃物的3倍多。过去农民对农家肥青睐有加,如今由于种地不挣钱,加上有各种各样廉价和方便的化肥供应,农民不愿意搞堆肥,畜禽粪便成了农村新的污染源。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饲料添加剂充斥在饲养动物体内,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城乡人体内。
第四,农膜和塑料袋大量使用,村容村貌大为减色。柴禾堆、粪堆和垃圾堆是农村传统的“三堆”,前两者是农业生产的产物,而后者则是现代农村生活的副产物。随着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消费垃圾数量增加。农村垃圾堆中,商品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农药瓶罐、废旧电池等,逐渐呈现和城市生活垃圾类似的特点。各类塑料包装膜以再生的劣质塑料袋为主。大城市超市里虽禁止一次性购物袋,而在农村集市和农贸市场,塑料袋大行其道。为了增加一点产量,有关部门鼓励农民朝地里铺塑料膜。农田白哗哗一片,真是“白色恐怖”。
第五,秸秆过剩,在田间地头被农民焚烧。过去的秸秆一是农村重要的能源,做饭取暖多取自秸秆,二是动物的饲料,粪便又成为庄稼的肥料。“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中国的传统农业很少存在秸秆、粪便等污染物。现在,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种地不养地,秸秆不幸也进入了农村固体废弃物行列。其实,秸秆中含有的物质和能量与粮食不相上下,关键一环是通过牲畜转换,但这样的工作很少有人重视。在治理乡村环境污染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从恢复农村生态循环链上下功夫。
第六,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过去农村基本没有工业,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除洗漱用水泼到地上外,其余生活废水几乎变成了动物的“饮料”。现在,农村污染源多了,化工、制革、农药、染料、印染、电镀、炼油等工业废水,加上屠宰、养殖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然而,由于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不够,农村基本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几乎靠河流或湖泊“稀释”处理。过去,一条河流的沿岸农民几乎靠河水或河岸边的浅层地下水提供饮用水,而今,河流的这一功能由于水污染几乎不存在了。
第七,城市快速发展以牺牲乡村生态为代价。城市建筑材料如沙子、砖头、石头等多取自农村,甚至城市绿化也要靠买乡村的大树来“点缀”。以沙子为例,许多河流两岸都有采沙工地,大量采沙破坏了河床,洪水季节,那些被拦腰挖断的河流由于没有沙子保护,连桥梁都被冲断。有关部门虽然对“大树进城”喊停了,但这是个迟到的禁令。“大树进城”已经风行了十余年,农村仅剩的一些大树甚至古树早就被“洗劫”一空。
国人消费的食物、花卉、甚至宠物等都是在农村环境下生产的。农是立国之本,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农民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污染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物,最终威胁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治理乡村污染和生态退化刻不容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