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技术占上头把交椅污水处理盈利与公用事业的平衡术
在今年全国多个地区拉开水价上涨的序幕背后,污水处理费价格的上涨将是主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污水费提高的间接受益者是为用户提供排水及污水处理服务的污水厂。另外,我国更多污水厂的兴建,也将为拥有处理技术的化工企业带来更多生意。
污水处理技术虽已在实践,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而处在微利的夹缝中生存的污水厂,则要在既有长期盈利、又不算变相抬高居民水价中巧妙地寻找平衡。
污水技术膜当头
市面上用于处理污水的有不少技术,如污泥技术、混凝、电路电除盐、沉淀及湿地技术等。其中,污泥法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它将空气连续鼓入大量溶解有机物的污水中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污泥,有机物会分解并去除,以此净化污水。
陶氏化学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大中华区商务经理袁念慈对记者说道,污泥及沉淀等技术使用时间长达几十年,而且目前来看不太适应于市场需求。“因为国内目前的污水水质越来越复杂,如果有机物的含量比较高,传统技术很难彻底清除干净,不容易达到国家对污水处理的水质要求。”
而膜技术的除污能力更强。袁念慈表示,主流膜技术分两种,一种用在市政领域,名为MBR技术,另外则是用在工业污水处理的反渗透膜技术。目前能掌握膜技术的公司除了陶氏之外,还有GE及部分中国公司。MBR技术在2004年的市场销售额还不足2亿元,但2008年已超越了8亿的销售额。“MBR技术有两个关键内容,一是生物反应,二是超滤。如果膜不同,超滤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另外,海外也在积极开辟新的污水处理科技。日本东京就研发出一种可长出肥料的废水处理技术。当把空气送入到污泥之中后,再加温到90摄氏度就能让污泥中的病菌、寄生虫和种子等变为一种肥料,它不同于污泥脱水处理后的掩埋方式。另一种名为“氮化法”的污水处理技术,能将溶解氨直接转换成氮气。
总之,不管使用哪种技术,除了能处理掉污水,较高的废水利用率及合理的定价,都是技术受到市场青睐的关键。
污水企业的利润困境
1998年自今,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量与日俱增,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平均年增速为10%。相比自来水厂,污水厂其实具有一定的优势,有长期发展潜力。
陕西省城镇供水协会会长吕之邦告诉记者,污水厂用电比自来水要少多了。“自来水向楼房高处输送时,要用泵向上打水,但污水厂都是平着接收污水,不需要那么大的电力。”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引入社会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厂时,实行了“厂网分离”制度。企业只建厂区,排水管网仍由政府投资,这种模式减轻了污水厂的投资成本。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的宣传处处长贺春飙则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的管网建设资金由自来水公司自担,不再由政府拨款,企业成本加重。
另外,自来水企业的管网管道要求较高(如下送和上送时要有承压力)、管网要更清洁等,相比之下,污水厂投资小不少。但是,污水处理厂的经营状况并不算很理想。
目前,参与污水处理的经营主体在我国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外资污水厂,如威立雅、苏伊士、汇津中国、金州环境等,另一类为股份制企业,如洪城水业、首创股份、天津创业环保股份、南海发展以及中原环保等等。第三类则是尚未上市的国有污水厂。
与大部分的国有自来水公司大叫亏损不同,以上市污水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污水厂的毛利并不算很低。去年全年,洪城水业、首创股份、创业环保、南海发展及中原环保的“污水处理分支”毛利率分别为45%到60%之间。
但国内上市的污水企业的净利润并不高。
一份由中信证券引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证实了他上述的说法。2003年到2008年期间,污水企业的税前利润率呈现了波浪走势,其中2003年、2005和2007年的税前利润率都是负值,仅在2008年接近2%。
净利润为什么比较低呢?招商证券研究员王旭东分析说,其实毛利率只是一方面,水务行业整体折旧和摊销的成本都非常高,但这部分是放在财务报表的净利润计算的。一家南方污水厂近些年来的折旧加电费就占公司生产成本的75%左右。企业的净利润不高也就有情可原了。
另一些污水厂的情况更糟。《财经网》消息称,过去五年间淮河、渭河等流域的许多污水处理厂长期闲置。不少污水处理厂在建成后无法维持稳定运行,“处理得越多,亏得越多”,让污水处理厂不得不关停。污水处理费紧缺、政府对配套管网的投资不足,使得一些污水厂陷入窘境。
盈利模式何去何从
尽管净利不高,但由于污水处理受政府支持,而且一些城市还没有污水处理厂,这个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被看好。另一个原因在于,污水厂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盈利模式,可以依靠涨价获利。
经营污水厂,就要通过地区政府,获得承包商资格,再处理污水。污水厂并不直接向居民收钱,而是以吨处理污水的价格先问政府要钱,这叫做污水“服务费”;而政府再向居民收取“排污费”。哪家企业报出的“服务费”被政府认可,哪家就开展污水处理业务。
但这个基础服务费其实是会逐年上升的。其中的原因是,政府及污水厂会签一个含“保底水量”的服务合同。
“保底水量”是指,双方会约定一个逐步增长的城市保底污水处理量(2006年为20万吨、第二年为30万吨……);政府按量与污水厂结算服务费。
一位水务企业的内部人士称,实际处理的污水量可能会少于保底水量,但政府也要按照保底量支付给企业“服务费”。这种做法目的在于保证了企业的盈利,但政府可能会年年亏损。
另一种确定“服务费”的是目前更为流行的调价公式。政府会参照电力、化学物料成本、薪水和企业所得税及土地使用税、弃置污染泥的成本和其他成本来调整“服务费”,调价频率在1年到3年不等。而如电力等一系列的参考系数在近几年来都会上升,因此服务费也将升高。
威立雅水务集团华中区执行总监Gustavo Migues曾表示:“由于水务合同在中国都长达25年,因此为了保障运营方不至于亏损,需要以这类调价公式每年调整一次政府的采购价(即服务费)。”
水务咨询公司——国融大通国际财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慧就表示:“保底水量和固定增长的水价计算方式,经营风险将可能由市民和地方财政承担。”
如果政府无法降低支付给污水厂的服务费,那么,政府只能从提高居民排污费的角度来缩减地方财政的压力。而且,排污费也包含在综合水费之中,排污费的不断走高,也必将让综合水价继续长期上扬。
所以问题就来了,污水厂很希望获得盈利,但居民水价也要有所控制,避免大幅上升。政府在两者中间求得一个平衡又谈何容易?
业界认为,政府应该尝试多种办法。
其一,政府要控制污水厂服务费的上涨。与蓝星清洗有关的一家污水厂就与政府达成协议,其污水处理的结算价每三年核定一次,2009年的定价在1.55元到1.65元之间。3年一核定将间接使得终端污水费上涨得以平稳上扬。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还认为,政府要手握水企产权、企业获经营权。这一前提下,政府能严格考核水务企业的平均成本以便控制水价。
其二,污水治理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也要积极使用财政政策。陕西省城镇供水协会会长吕之邦则表示,污水厂的运作可以按照企业来操作,但不应该谈利润,政府应该加大补贴和财政支出。
李智慧也表示,公用事业自身也要提高管理水平。“比如将绩效评价和考评办法相结合、人力资源领域中引入市场机制等做法,都能够降本增效。内部挖潜对于提高污水厂的收益是很有帮助的,企业不能完全指望水价的提升。”
他还建议,政府也应该积极推动污水企业上市,用现代的公司治理模式来促使企业资产质量的全面提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