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省争夺泸沽湖,生态环境监管谁来管?
这是一个远离喧哗、未被污染的湖泊,宛如一块明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每逢晴天,蓝天白云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绮丽。
古朴的民风、秀丽的湖光山色与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异居婚(走婚)风俗,让这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听着摩梭情歌,看着水天一色的美景和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身临其境,使这里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几分宁静。
走进泸沽湖,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世界,走进了人间天堂。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深入内陆,隐藏深山多时的“女儿国”也慢慢掀开了蒙在脸上的神秘面纱,面对大山之外传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世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也纷纷开始开办家庭旅店、餐馆招揽生意。
由于泸沽湖既是景区又是摩梭人集中生活的社区,与国内其他风景区一样,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如何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保护好这一湖净水,成为泸沽湖面临的最大问题。
发展旅游业,挑战泸沽湖生态环境
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给泸沽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下决心及早防治,泸沽湖将重蹈国内其他污染严重湖泊生态悲剧。
位于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面积达50.3平方公里,四周森林茂密,湖水异常洁净,最大透明度可达10米以上。虽然四周高山一年有3个月积雪,但湖水终年不冻,水体清澈透明,是我国目前少有的污染程度较低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
虽然说地处偏远,但泸沽湖无与伦比的水体、湖岛、山色,历史上早就名声在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到,“内贮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澈异常,自生光彩。池上有三峰中峙。”
上世纪20年代,美籍学者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等书刊上大量发表关于泸沽湖的照片和文章,认为泸沽湖是“整个云南最漂亮的一个湖泊,无法想象还有比这更美的水景。”
世代生活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婚姻形态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异居婚(走婚)习俗,被誉为人类家庭史、婚姻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社会学价值和旅游利用价值。
优美的泸沽湖风光和独特摩梭风情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国内外游客接踵而来,祖祖辈辈一直以农耕渔猎为生的摩梭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纷纷办起了家庭旅馆,开始从事旅游业。
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给泸沽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泸沽湖的旅游业基本处于自发的粗放型发展状态,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管理滞后,发展缓慢。由于控制不到位,造成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倒,严重破坏了泸沽湖的景观。
由于泸沽湖环湖村社生活污水基本是直接或间接排入湖中,紧临湖泊水位线的筑堤造田、沿湖筑路、兴建民居客栈和建筑物等活动挤占了湖滨带,弱化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湖泊水体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威胁,现在泸沽湖3种特有的裂腹鱼濒临灭绝。
据当地环保部门介绍,因为地理形成因素,泸沽湖自身就存在有环境隐患,补水系数小,自净能力差。而且湖区土壤含磷量高,水土流失现象会导致大量的磷进入湖泊,加快水体富营养化;湖内的生态系统脆弱,一旦被污染和破坏,水质下降,治理和恢复就难了。再加上环湖居民的生产生活对资源的利用及发展旅游业,更增加了泸沽湖环境保护的困难。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每年有数十万的游客进入泸沽湖景区,湖区的生活污水、垃圾等问题日益显现,如不下决心及早防治,泸沽湖将面临着重蹈国内其他污染严重湖泊生态悲剧的危机。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得如何,是湖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泸沽湖所在地宁蒗县环保局局长肖国梁对泸沽湖的保护非常担忧。
实施“八大工程”,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
到2007年底,泸沽湖“八大工程”建设以及有关配套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发泸沽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证做到两条:一是环境不能受污染,二是生态不能受破坏。”对于泸沽湖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早在1990年9月,云南省原省长和志强在泸沽湖调研时就指出过。
1994年,云南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确定成立泸沽湖省级旅游开发区,泸沽湖成为云南六大旅游产品基地之一,丽江也加大加快了对泸沽湖的环境保护工作。2004年初,丽江组建了丽江泸沽湖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大了泸沽湖的保护管理力度。
当污染问题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出现后,2004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以《谁在污染泸沽湖》为题,对泸沽湖环境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报道,泸沽湖的保护发展问题进一步引起了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大力气开展泸沽湖的环境保护整治工作提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
2004年10月,云南省政府在景区召开泸沽湖保护现场办公会,决定用3年时间实施环境保护整治“八大工程”,即:编制《泸沽湖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环湖截污和垃圾处理工程、拆迁改造工程、沿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环湖道路工程、驻地游客服务中心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禁磷”和“禁白”工程。丽江人决定走一条旅游型高原湖泊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新路,努力实现“不让一滴旅游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目标。
2005年初,“八大工程”正式分解实施。在整个整治过程中,丽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强对资源、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保护及环卫设施的科学规划工作。
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力,丽江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借助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先后完成了《泸沽湖景区综合规划》、《泸沽湖省级旅游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等一系列保护、管理、开发和建设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完成,为泸沽湖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