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汽车增长污染城市环境的对策
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居民收入也得到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家庭开始把购车提上日程,并激发了国内巨大的汽车需求潜力。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由6000多万辆增加到1.7亿辆,总量增长2倍多。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2.44%和32.37%,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一,汽车快速增长带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汽车快速增长加剧城市环境污染
汽车总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汽车增长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果说制造业的发展而带来的污染普通居民平时难以直接感知到,那么每天高峰时日渐拥堵的马路,排气管排放的浑浊的尾气,车轮碾过地面后扬起的尘土,都能够让普通居民认识到,虽然汽车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完善正式制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
针对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笔者从制度建设上提出相应解决的思路。
正式制度的完善是解决问题的持续动力。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地创造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它们共同构成对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就正式制度来说,我国已经明确电动车优先的路线和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制度,并在国内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电动车分别可以享受6万元、5万元政府补贴。特别是在机动车购买指标需要摇号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北京,纯电动车的购买不受以上两个限制的束缚。
但是对比美国和日本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策略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策略明显超前。目前,日本新能源汽车依然是以混合动力为主导,日本政府的侧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降低至一个固定数值。在美国,也是以混合动力或插电式混合动力为主导路线。
纯电动汽车作为最节能和环保的汽车,将其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把混合动力车作为从传统燃油车到纯电动车的过渡车型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把补贴给予少有人问津,甚至连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完备的纯电动车,还不如把补贴的一部分转移给技术更成熟、车型选择更多、比起传统燃油汽车更加环保的混合动力车,对于减少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制度的制定固然需要前瞻性,但也需结合实际情况,逐步转变。汽车发展路线的制定跨度过大,反而会阻碍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不改变纯电动汽车发展方向和对纯电动汽车继续实施补贴的基础上,更偏重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无疑更具有实际意义。
采取补贴制度的同时还应该采取惩罚措施,来加速老旧汽车与污染物排放远低于最新排放标准的汽车的淘汰速度。虽然用消费税可以调节对大排量汽车的需求,但是随着汽车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同样标识为2.0L排气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却排放着更多的废气。仍然使用以排气量为标准来划分消费税的征税比例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推出新的标准势在必行。我国的汽车排放标准的严格程度从国Ⅰ到国Ⅳ不断在上升,老旧汽车所排放的污染物占排放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汽车购买都是一次性付清增值税、消费税,在未来的使用中,消费者无法感受到自己的老旧汽车的尾气排放对环境到底有多大的危害。所以除了对老旧汽车进行强制报废,对使用超过一定年限的汽车,根据其车龄收取污染税,也可以促使消费者对自己的高污染的老旧汽车进行更换,同时也是一种增强居民环保意识的经济手段。
改进非正式制度,引导社会消费理念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
我国现有的很多环保法规约束对象都是作为生产者的企业,但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利益和风险也没有重新分配,结果把节能减排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企业的身上,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中节能减排,还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也符合节能减排的标准,但是汽车消费者并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
作为最大的汽车新兴市场之一,国人对大品牌、大排量、大空间、高油耗的“面子车”的需求依然是非常旺盛。以德系三大豪华品牌为例,2011年第一季度,宝马集团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1.3%,而在中国大陆共向客户交付58506辆汽车,同比增长71.2%。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发布的今年一季度全球销量为30.55万辆,同比增长12.4%,而在中国的销量增长78.2%。奥迪公司今年一季度全球销量为31.26万辆,同比增长18.4%,而在中国的销量增长24.6%。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必将对我国能源环境造成新的压力。
加强对汽车消费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将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传播给广大消费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无论是汽车厂商的宣传还是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都着眼于汽车的加速是否更快、行驶是否安全、外型是否美观、乘坐空间是否更大,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该车会对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不可否认的是,正式制度中用激励机制来鼓励消费者购买更环保的汽车非常有效,但是也不能忽略非正式制度对居民行为习惯,潜意识的影响。对全体国民的消费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有效。(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