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新绿色征途 变废为宝妙解中国环保"三难"
三峡漂浮物、城市污泥和“垃圾围城”,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性环保难题。长期以来,对三峡漂浮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大多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甚至是随意露天堆置。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对环境也造成较大的二次污染,特别是大量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重金属等危废物,会持久性地留存于空气、水和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
如何破解这三大环保难题,一直让政府和环保部门大伤脑筋。华新水泥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处置经验,对这三大环保难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环保无虞。
长期以来大量的漂浮物成为三峡工程最大的环保困扰,从去年开始,这些让人头疼的水上垃圾成了华新生产水泥的原料。
三峡漂浮物变身为“煤”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曾对三峡漂浮物这样界定。每年汛期,大量的漂浮物顺江而下,形成百余公里长的漂浮物带,最后在大坝前聚集,形成一个偌大的水上垃圾场,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的运行和航运安全,并对库区水质、周边生态环境及库区旅游造成较大影响,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每年都会投入上千万元,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清漂。
而更令三峡集团公司和环保部门大伤脑筋的是,这些打捞上岸堆积如山的漂浮物如何处置。秭归县环保局清漂队队长王亚非对其中的苦衷深有感触:“找临时的堆场很难,找焚烧和填埋的地方更难,处理的难度和压力很大,给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很大,但没办法。”
但从去年开始,王亚非轻松了许多,他打捞上岸的大量漂浮物被送到了位于郭家坝童庄河畔的华新秭归公司,经过粉碎、干燥等预处理后,用于生产水泥。王亚非也亲眼见过漂浮物的处理过程:“废物利用,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
三峡漂浮物预处理厂 |
2009年7月,华新在大坝上游50公里左右的秭归县郭家坝建成了三峡库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2008年,在该生产线建设期间,华新与三峡枢纽管理局就利用国际通行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解决三峡漂浮物处置难题,进行了多次接触,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2009年,华新即投入5000万元,配套建设了水面漂浮垃圾处置系统,可吃进整个库区的漂浮物,且在整个处置过程中,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气体,也不产生废渣,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工程。去年5月汛期到来之前,项目建成投产。
今年4月15日,华新秭归公司AFR(可替代原燃料)车间主任曾虎向记者回忆了那次处置经历:那是AFR车间第一次试运行处理三峡漂浮物。漂浮物通过预处理系统进行分类、破碎、干燥,一部分可燃物质作为生产水泥的燃料,其余成分则经过高温稳定煅烧后,成为水泥的掺合物。“在高峰期,我们24小时作业,只要漂浮物来了,就可以处理,每天最高可以处理1000立方米,我们总共处置了6.9万立方漂浮物,在标准足球场上足可堆10米高。”
华新水泥秭归公司执行总经理周致远称,去年处置的近7万立方漂浮物,发热量相当于5000吨标准煤。一个城市的五年“创模”之路,污泥成为拦路虎。没想到,就是这些污黑腥臭之物却能被华新用来生产水泥。
“吃”城市污泥产水泥
2010年2月,宜昌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现湖北“零”的突破。同年4月,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现场会在宜昌召开,国家环保部在会上重点推广了华新利用城市污泥生产水泥、解决城市污泥处置难题的成功经验。
2005年,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保护长江水质,宜昌先后建设了5个污水处理厂。水质得到了净化,但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的70吨污泥却变成一大环保难题。不仅宜昌,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污泥含有大量病原菌、寄生虫卵以及铬、汞等重金属和二噁英等难以降解的毒害物质,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有资料显示,预计到今年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量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形势异常严峻。
宜昌五年“创模”,屡屡遇阻于“城市污泥”。在寻求污泥的环保处理途径时,华新进入宜昌市“创模”领导小组的视线。此前,华新已取得了一系列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处置危废物的经验和成果。双方一拍即合。
2008年6月,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华新投资2400多万元,在华新宜昌公司配套建设了国内领先的污泥处置系统,日处理能力达150吨。同年11月,系统建成并进行试运行,全程监测结果显示,整个处理过程无漏洒,无二次污染,对水泥质量无任何影响。借由这个“创模”亮点,宜昌市在2010年一举摘下“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桂冠。
今年4月14日,记者在华新水泥(宜昌)有限公司,亲眼目睹了污泥入窑变水泥的神奇过程:随着一车车全封闭污泥运输车进入厂区,污泥进料口的两扇蓝色卷闸门自动上升,满满一车厢黑色污泥倾入进料口。随后,卷闸门自动闭合。污泥经水泥窑余热脱水干燥后,进入1100℃到1300℃的负压高温窑稳定煅烧,成为生产熟料的掺合物。整个过程全机械化和自动化。“全过程封闭运行,不产生废渣,也无毒害气体排出,不存在二次污染。”华新宜昌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邓铁柱告诉记者。“目前,这种先进的污泥处置方式在湖北省也仅此一家。”华新宜昌公司行政总经理肖文新称。截至目前,华新宜昌公司已累计处置城市污泥4万吨左右,载重10吨的重型卡车足足需要4000辆。
湖北省最大的危废物处置生产线 |
今年2月,借鉴宜昌的经验,武汉城投集团与华新签订合作协议,投资6500万元,兴建一套污泥处置系统。届时,武汉市江河湖泊治理和各大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将再无处理的后顾之忧。有人曾预言,未来城市生活垃圾将成为最大最难的环境问题,华新的一把钥匙有可能打破这个预言:因为垃圾也可能变水泥。
“垃圾围城”华新破题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快,许多大中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2008年底,武穴市副市长王斌等领导在参观华新武穴公司危废物处理工艺流程时,不经意地问了陪同解说的AFR(可替代原燃料)业务部部长熊兵一句:“既然你们能处理有毒农药和工业危废物,那能不能处理生活垃圾呢?”
其实,在这看似随口一问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矛盾:武穴市有一个城市垃圾填埋场,由于多年的积累已经饱和。武穴市准备再建一个垃圾填埋场,场址选定后,却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抵制。建一个垃圾发电厂吧,又担心二噁英等致癌物质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市领导正为此大伤脑筋。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王斌副市长这么不经意的随口一问,引出了湖北省唯一的市政垃圾无害化处置项目。
即将投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生产线 |
熊兵马上将这一问题迅速向公司高层作了汇报,引起高度重视: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破解,它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城市解开“垃圾围城”难题的一把钥匙。华新AFR实验室为此进行几近长达一年的反复实验和数据分析,终于得出了可行性结论,并拿出了一套完整的处置技术方案。2010年1月21日,华新与武穴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项目计划投资6500万,武穴市政府给予了2000万的财政支持。
华新的技术方案,引起了国家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的高度关注。同年5月4日,三部委共同组织编写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将其作为指导各地处置生活垃圾的技术路径之一。熊兵介绍,该项目可以通吃武穴全部的生活垃圾。同时,预处理系统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垃圾中的可燃物,能替代燃料,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2万多吨。“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没有二次污染,是目前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最佳途径。”同年12月17日,华新与武汉市环境投资开发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投资1.5亿元,在陈家冲垃圾处理场再建一条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线,投产后,陈家冲垃圾处理场每天将有1000吨生活垃圾“变身”水泥。
今年4月16日,记者在华新武穴公司看到,项目已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可容量3000吨的垃圾储存仓库里,已经运来了一些“试验垃圾”。“调试阶段即将结束,本月内试运行。”正在调试设备的工人告诉记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