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鄱阳湖生态扬帆
这一天,注定要载入江西发展的历史。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江西省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涵盖江西38个县市区,上连湘楚,下通皖江。以占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
这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江西生态压力最大、治理需求最迫切的地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冠名“生态”的经济区,古老的鄱阳湖畔,扬起了科学发展的新帆。
生态工程昂起建设龙头
登临湖口石钟山,眼前就是浩淼鄱阳湖与万里长江的交汇之处。湖水清、江水浊,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过后,鄱阳湖水安然入江,奔腾东去。
作为江西母亲湖,鄱阳湖一度面临生态危机。今年一场罕见干旱,让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成为“鄱阳沟”。湖泊生态、渔民生活都受到巨大影响。
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省启动“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其中,两核(彭泽和万安核电工程)、两控(鄱阳湖和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两网(天然气入赣和特高压智能电网工程)等六大基础设施工程,以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扬起了生态基础工程建设的龙头。
正在立项过程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更是关键工程。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江西就有在鄱阳湖口建闸、抵御长江洪水倒灌的设想。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治水理念。一是控枯不控洪,枢纽闸门在洪水来时打开,联通江湖,改变过去“江湖分家”的设想。二是枢纽实行动态调控,将水利枢纽与湿地保护综合考虑,实现江湖两利。
调枯畅洪,呵护“一湖清水”,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项计划投资96亿元的工程建成后,可解决周边湖区农民灌溉和饮水安全问题,还可供候鸟栖息觅食,杀灭枯水期控制水位以下的钉螺,并使周边县市到长江的航道长年维持在千吨级水平。
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一样,其余五大基础设施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它们的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生态治理夯实绿色根基
江西水多。大小河流不计其数,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这“五河”注入鄱阳湖,滋养了一代代赣鄱儿女。
江西水好。流域面积覆盖江西97%国土面积的鄱阳湖,目前仍然是全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
江西水危。目前,江西废水排放量以每年1亿吨的速度递增。2007年,江西省废水排放量已经达14.13亿吨,大量废水排入鄱阳湖流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六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对症下药,强势推进。“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呵护源头活水。去年全省主要河流一至三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0.5%,11个设区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大四小”造林绿化掀起泼绿热潮。江西森林覆盖率达到63.1%,稳居全国第二。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打响“大决战”。全省94个工业园区要在3年内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构建生态家园。江西成为全国第5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省份,“十二五”期间将投入250亿元,污水处理率直指85%。
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构筑生态屏障。“十二五”将累计投入57亿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为长江中下游数亿人口构筑起重要生态屏障。
生态理念镌入赣鄱大地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是赣鄱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采访中发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已经深入民心,深深地镌刻进了赣鄱大地的青山绿水。
江西旭阳雷迪是位于九江的一家生产硅晶片的光伏企业,投资80亿元的第三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走进正在建设中的三期工地,厂房尚未封顶,却有两个项目率先完工:一是变电站,二是1.5万吨污水处理站。
由中国中萤集团与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合资兴建的江西大唐氟化工,是九江市庐山区引进的重点项目。庐山区对企业关爱有加,唯独在环保上寸步不让:要求按工业旅游项目设计,且必须放弃以煤为燃料,只能使用接入园区的天然气,从而杜绝二氧化硫排放。目前该项目一期投产已实现产值5亿元,且实现了“零排放”。
观念的更新,让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紧密结合。去年,江西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