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空气质量监测站
从北京前门地铁站C口出来,有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小屋。
小屋屋顶有几个设备探头作为采集装置,屋内完全封闭,顺着探头向下应该连接着一个可吸入颗粒物监测仪。
路过的人群不会在此驻足,只有极少如安雪峰的环境咨询师会注意到这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并留下一张照片。
从北京市环保局目前可查的记录里,这个前门监测站最早从1998年起就出现在“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里,当时记录的总悬浮颗粒物(非采暖期)为355微克/立方米。这一污染数据在北京市8个国控站里排名第四。
2006年起,北京市监测站点的布局发生了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在国控站和市控站的名单中进行了调整,把前门站和曾经污染数据排名第三的车公庄站双双从国控站名单内移出,列入18个市控站。国控站扩充到9个,相对偏远的宣武万寿西宫、西城官园和海淀万柳取而代之。
2008年开始的第二次调整中,取消了国控站和市控站的差别,直接把北京市的所有监测点分为27个子站,前门站和车公庄站在监测子站的名单上消失。在消失前的最后一次监测数据发布中,前门站的污染指数达到99,位列所有子站之首。
在12月4日满天雾霾之后,独立环境咨询师安雪峰开始公开质疑这两个监测站被“消失”的原因,“2006年(北京)关闭了两个污染最严重的监测站,2008年又将监测站搬到六环外,于是蓝天数增加。”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并未在截稿时间前回应监测站消失的原因。但接近官方的专家称,前门、车公庄站已经变成了路边站,只是反映机动车尾气排放信息,不能反映空气环境质量信息。
如今,这两个屡屡监测出污染高值的监测站依然伫立路边,但周围已经围起了一圈铁丝网,使其处于全封闭的状态。无从得知内部仪器是否仍在运转,也无从得知其被“消失”的原因,对于监测体系科学性和透明度的怀疑依然没有散去。
质疑声下的监测布局调整
2008年1月,发现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公示的27个监控子站中少了前门和车公庄之后,安雪峰随即去了前门,拍摄下一幅隔着铁丝网的前门监测站照片。
安雪峰的身份是一名华盛顿独立环境咨询师,现居北京。2006年至2007年期间,他开始研究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
12月5日,他在一个双语网站上称,“2006年(北京)关闭了两个污染最严重的监测站,2008年又将监测站搬到六环外,于是蓝天数增加。若非如此,2010年的蓝天数至少要比报告少71天。”他认为新增的55个蓝天来自2006年的第一次调整,16个蓝天来自2008年第二次调整。
导致两个监测站被“消失”的文件,是国家环保部下发的《关于增设和调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通知》(环办[2007]48号)。文件提及,“按每个城市不少于4个监测点位和1个对照点位制定《方案》,调整后的点位应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能较好代表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和一般工业区等功能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新增点位应按整体不消弱一般工业区代表性的原则布设。”
在这一文件的指引下,2008年北京市监测子站进行了一轮大调整。根据现有的资料,2008年2月8日,国家环保部发文《关于增设和调整北京市、天津市、南京市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通知》。通知称“北京同意新增‘昌平镇’、‘怀柔镇’、‘顺义新城’三个点位。东四、天坛、奥体中心、农展馆、古城、官园、万寿西宫、海淀区万柳、朝阳区蟹岛、海淀北部新区、丰台区草桥、昌平镇、怀柔镇、顺义新城和定陵不变。其中定陵为清洁对照点,不参加全市均值统计。”
就是在这次调整之后,前门和车公庄两个监测点彻底消失在名单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所剩的27个监测点在2008年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表中,最大污染值为通州区通州镇(65),远低于一年前的前门站数据(99)。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邵敏教授认为,监测站的选点是按照国家的规范,按照功能区、按照人口划分的,“过去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M10三项污染物为主体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功能区来划分,因为它们主要来自污染源排放。以城市功能区、工业区、居住区监测布点,适当考虑区域背景,设置多个监测站是有道理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前门、车公庄站已经变成了路边站,只是反映机动车尾气排放信息,不能反映空气环境质量信息,我觉得它做出调整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但安雪峰认为,监测站越多越好,新增设监测站他不反对,关闭前门、车公庄两个污染比较严重的监测站理由并不充分。
被“消失”的监测站
此前,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副主任魏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最主要考虑站点附近没有明显的排放污染源,此外站点周边的建筑设施道路要相对成熟,“不能今天正拆迁,明天就变成餐饮娱乐一条街。一个站点建好后,基本不会动了。”
“我个人认为北京观测的布局是合理的,北京有空气质量好的地方,也有空气质量不好的地方,关键是要分区预报和实况报道,不同的区域最好采用不同控制标准,同时公众也应正确理解污染报道问题。不能说一个地方空气污染严重,全北京都污染严重,分区监测和报道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数据该如何核算与公布?
更多的专家意见认为,除了监测站的分布是否科学之外,公布的API(空气污染指数)的统计计算方式也很关键。
就在一个月前,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工程师李云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北京全市共设有27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其中12个为国控站,除了定陵监测子站不参加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外,每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就从这11个国控站的均值中算出,用来判定北京全市的空气质量。”
但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沈昕一发现北京公布的12月4日空气污染指数存在疑问,根据现行标准151-200属于轻度污染,201-250就是中度污染。
她根据北京市官方公布12月2日-8日的数据发现,如果按照11个国控站平均计算的话,12月4日的空气污染指数是201.5,按照27监控子站平均的数据是192.5,而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当天数值是193,与27个监控子站平均数据最为接近。27个站点平均是轻度污染,而11个国控站点平均就是中度污染,这天北京官方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她很是困惑。
与此同时,安雪峰对于上述的均值统计方法也颇有微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洛杉矶有37个监测站,如果有一个监测站超标,那就表示全城市超标,而不是用一个平均值来衡量。”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称,平均化的数据,只能反映北京空气质量状况的平均值,不能反映市区的空气质量状况,“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不科学且不严谨的。”
“我们希望环保部门能够更为人性化地公布大气环境质量数据,比如在公布全市API能够分成市区、郊区,以免误导生活在市区的人。此外,加快使用新大气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步伐,将PM2.5等引入中大气质量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地反映大气污染状况对群众的健康影响,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沈昕一说。
邵敏教授则认为应该完善健全监测网络,他说:“下一轮监测网络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设立专业的监测网,这个网络的设计由若干个监测站点配合起来就形成了光和烟雾的监测网,由若干个监测点位配合起来就形成了PM2.5的监测网,由若干个点位配合起来就形成了温室气体的监测网络等等,这样组合起来成为一套完整全面的监测体系。”
“北京、上海、广州都有PM2.5的监测数据,公布PM10已经跟老百姓的感受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是标准不对。”庄国顺教授说,应该尽快公布PM2.5数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