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增收两不误 循环农业“金链条”唱“主角”
干净的院坝、别致的燃气式灶台、水冲式厕所……走进竹溪镇春秋村的每户普通农户家中,都能见到这样清洁的家居环境。春秋村二组村民杨方翠喜滋滋地说:“我们用上沼气后,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猪粪”变废为宝
猪满圈、鸡成群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然而猪圈、鸡舍、厕所与居室同处一院,也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烦恼。
“以前村民养猪,猪粪大都排放到门前屋后,鸡粪鸭粪满院都是,到处臭气熏天。”竹溪镇春秋村党支部书记赵宗奎说。
为改变这种生活方式,早在2008年8月,村里就实施了“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建设项目。
如今走进春秋村,空气里再也没有刺鼻的异味。猪圈和卫生间格然分开,卫生间干净整洁,厨房安上了燃气灶,点上了沼气灯。
“有了沼气方便多了,不但居住环境漂亮了,每个月还少开支100多元的燃气费!”春秋村二组村民杨方翠说。
村民邓占文的女儿正在院子里看书,离她不远处便是猪圈。她说,以前院子里尽是猪粪味,想在院子里呆也呆不住,去年修了沼气池后,院子干净了,臭气也没有了。
对于长沙镇福城村返乡农民工张涛来说,沼气池帮了他的大忙,解决了创业的一大难题。
去年上半年,张涛想在福城村投资350万元新建一座大型生猪养殖场,年可出栏生猪3500头。可是在环保这一关时,卡了壳,据测算,养殖场每天要产生12吨废物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将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县农业部门向他伸出了援手,专门为他量身设计了一座沼气池。
“这可不是普通的沼气池,它是一个密封的循环系统。猪粪既可产生沼气,还可以变成灌溉农田的有机肥。”张涛说,“这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我也顺利通过了环保关。”
县三峡水库管理局副局长陈富民说:“‘一池三改’项目的实施,不但让库区移民享受了一次免费的生活变革,也达到了生态环保的目的;同时,沼气可以为每户一年减少燃料支出1200余元,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
沼气带来“循环链”
在竹溪镇春秋村赵家坝的大棚里,村民陈代顺正在用沼渣、沼液给蔬菜施肥。“每亩可节省肥料开支100元左右,有机肥还使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一亩大的一个棚,种一季就可多收入500元。”陈代顺算了一笔账。
春秋村注重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实现了农户庭院的集约化经营。在蔬菜基地建立了“猪—沼—菜”循环模式;在粮油基地建立了“猪—沼—粮”循环模式;在水果基地建立了“猪—沼—果”循环模式,覆盖面积近万亩。
村民任登秀以建沼气池为契机,建立起蔬菜基地50亩,她利用沼渣和沼液生产无公害蔬菜。“沼渣和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浇菜,浇过的菜长势好,虫害少,菜的品质明显提高。”任登秀说。
春秋村注重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实现了农户庭院的集约化经营。在蔬菜基地建立了“猪—沼—菜”循环模式;在粮油基地建立了“猪—沼—粮”循环模式;在水果基地建立了“猪—沼—果”循环模式,覆盖面积近万亩。
村民任登秀以建沼气池为契机,建立起蔬菜基地50亩,她利用沼渣和沼液生产无公害蔬菜。“沼渣和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浇菜,浇过的菜长势好,虫害少,菜的品质明显提高。”任登秀说。
因为蔬菜鲜嫩水灵,又没有农药污染,所以她家的蔬菜成为新世纪百货开县商都和开州大市场的定点供应商,蔬菜供不应求。任登秀将还将剩下的“边角菜”拿回去喂猪和鸡,一年的纯收入轻轻松松就超过了10万元。
村支书赵宗奎掰着指头说:“通过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模式,全村蔬菜基地已达到了1100亩,苗圃基地250亩,养鱼基地120亩。”
生态效应显现
一口口沼气池带给村民的,是增收,更是生活环境的大变化。
长沙镇福城村一组农民魏昌银介绍,养猪场的沼液通过提灌到中转池,再由中转池用管道直接排放到果园,相当于建了一座小型有机肥厂,村民只需要在地里安上水管就可以浇肥了。“这种经过处理后的有机肥比其他肥料要好得多,灌溉后明显改善了土质,连病虫害都减少了不少,柑橘树长出的果子口感特别好。”魏昌银笑着说。
据了解,福城村1000亩果园全部浇灌上有机肥,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到40万元左右,其生态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温泉镇清坪村养猪业发展很快,但也给村里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村里猪粪乱堆,污水横流,蚊蝇孳生,脏乱不堪。
2008年初,为引导村民打造生态家园,村里修建了猪粪堆积发酵池和沼气池。村民利用养猪的粪便生产沼气,并用池中的沼渣种植蔬菜、果树、粮食,再用粮食来养猪,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链。到2009年底,全村共建沼气池417口、猪粪发酵池546口,约7000立方。目前全村已发展“链条式”生态养猪600多户,这既解决了排污问题,又净化了环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