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浒”研究须抱团攻关
“昨天中午在海边挖沙,人声鼎沸艳阳高照,帐篷里睡了一觉起来,起雾了,退潮了,冷冷清清的沙滩漂了满满的浒苔,真不敢相信,这改变,只用了30分钟。”网友“Chu喵_”6月16日发微博感叹。
从2008年起,每年6月到8月,浒苔大军都会涌向青岛,在浅海铺就一片“绿毯”。近日,这些“不速之客”再度抵达,一场“打浒”大战继续在山东沿海拉开。
然而,直到今天,关于浒苔来源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三峡大坝影响下游生态环境,受影响的长江水流入东海,造成浒苔疯长,然后由南向北漂来;也有人认为,漂浮浒苔来自江苏紫菜栽培筏架……浒苔究竟是何方“神圣”,相关研究进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走访了部分专家。
源头不在黄海?
关于三峡大坝影响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鹏表示,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叶乃好则回应说:“不能简单这么说,原因很多,而且没有定论。”
根据卫星光学遥感结果,最早在江苏沿海一带发现漂浮浒苔。
叶乃好介绍,山东沿海没有黄海绿潮的主因种。暴发的浒苔主要来自黄海海域中南部,受海洋风场和表层流场的作用,漂浮浒苔由南向北漂移,逐渐靠近山东半岛南岸附近海域,并在漂移过程中迅速生长,最终成灾。
针对外界热议的“漂浮浒苔来自江苏紫菜栽培筏架”,姜鹏告诉记者:“根据近几年对紫菜筏架上的定生浒苔样本的监测、采集与遗传分析,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样一种假说。漂浮浒苔与沿海定生浒苔具有较明显的遗传距离,提示定生浒苔种群可能不是黄海绿潮的直接来源。但仍然需要针对漂浮群体在筏架区的定生开展长期监测。”
非中国独有
姜鹏介绍,就2007年至2011年连续5年采集的样本看,暴发的优势种都是浒苔属的浒苔。在种内水平,通过对ISSR图谱的分析发现,5年来黄海大面积范围内采集的漂浮浒苔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也很高。这些结果表明,漂浮浒苔可能来自单一群体,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可能在漂浮浒苔生物量快速扩增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叶乃好表示,浒苔暴发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种子、阳光以及营养源。人类过度经济活动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是黄海浒苔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几十年,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膨胀,使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入海量剧增,加上地表径流带来的农田化肥、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迅速升高,为浒苔暴发提供了充足的外部营养条件。
“然而,绿潮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绿潮发生频率和生物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叶乃好介绍说。
“截至目前,关于浒苔的来源、演变机制、生态效应等问题,海洋科学界仅提出不同科学假设,并一步步验证、探索,仍存在诸多未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广策说。
学科联动尚未形成
记者了解到,2007年,黄海绿潮初现端倪之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曾提出多学科结合对黄海绿潮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2008年黄海绿潮大规模暴发后,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迅速启动防治浒苔科技专项,联合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进行应急研究。
此后,尽管相关管理部门设立了针对黄海绿潮的专项,但未再形成多学科联动,均为单一学科、团队“独立作战”,且经费投入有限,支持力度不足。
对此,姜鹏建议,“就黄海绿潮问题设立综合性研究专项,建立跨省市、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组建多学科背景的交叉研究团队,在每年绿潮暴发期之前,安排针对绿潮发生时间的专门航次,并真正做到数据与资料共享”。
叶乃好表示,我国近海大型绿藻暴发的生物监测技术已经逐步建立,而高效低成本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下一步着重突破的方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