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暴雨合肥拟三招增强“排水功”
8月20日晚的那场暴雨,让合肥市民见识到老天的威力。暴风雨过后,人们也开始思考:为什么老城区没事,反倒是政务区这样的新区出现内涝?20日晚上的暴雨究竟有多大?合肥到底能“抗”多大的雨?下一场雨何时到来……昨天,记者采访了合肥市排水办、气象台等相关部门,为您一一解开谜团。
解惑
合肥市排水办解答市民四大疑问
问:为何内涝严重的是政务区等新区?
答:政务区是新区,排水设施肯定是比老城区的设施要好。
这次政务区、高新区、经开区出现不少内涝点,客观原因是雨量非常大。因为这次降雨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区西南部,受灾最严重的就是政务区和包河区,比如老城区的阜南路,降雨量是55毫米,但是十五里河的监测点降雨量是156毫米。
问:除了雨量大,积涝还有什么原因?
答:前天降雨集中区的四座下穿桥产生积涝,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方正在施工中,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此外,十五里河、许小河水位上涨非常快,给城市排水带来影响,导致包河区、高新区、政务区等低洼地区出现积涝。
还有一种积涝原因是,供电故障导致停电,泵站无法迅速排水。
这些原因还不够全面,合肥市排水办已经对8月20日晚上内涝区域进行全面统计,设计单位、技术人员21日上午已经在出问题的区域进行排查。很快会梳理出具体的积涝原因。
问:包河区的淝河片区积涝是老问题?
答:对,淝河片区因为管网老旧、管道小,已经不能跟上城市发展需求。其实,在这次降雨来临之前包河区的排水系统也有统筹规划,包河区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完善,排水系统也亟待完善,包括十五里河综合治理、许小河综合治理纳入计划,将通过河道加宽、清淤,加强河流排水能力。
目前,包河区淝河片区排水设施完善的一些工程已在建设中,随着工程建设完善后,抗短历时强降雨能力会不断完善。
问:合肥到底能“抗”多大的雨?
答: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防洪设计标准只能达到每小时降雨量在15-20毫米时不出现内涝,不过,合肥自“大建设”以来,已经将这一标准逐渐提升至“每小时降雨量在30毫米以内不出现内涝”。
根据合肥市政府批准的《合肥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要求,今年合肥市城市防洪的目标和任务仍然是确保老城区5.2平方公里在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范围内不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在超标准洪水情况下,努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市区低洼地段(主要指立交桥地段),在集中强降雨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在降水30毫米以下主次干道不发生积水内涝现象;在降水30~50毫米的情况下,保证积水在2小时内排除;在降水超过50毫米的情况下,保证积水在6小时内排除,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解忧
如何增强“排水功”?看此“三招”
第一招:“十二五”期间建设大型调蓄池
合肥曾有意在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建设地下调蓄池,在暴雨来时,让雨先在公园绿地下方的大水池里“静养”一阵子,“排队”进入河道。合肥市排水办副主任钱静透露,“十二五”期间,合肥将会建设一座调蓄池。
“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两套方案,我们准备只做一个,先看效果。最终选中哪一套方案还未确定,毕竟调蓄池投入和维护费用非常高,我们国内也才起步,配套设备还依赖进口。”
钱静说,合肥调蓄池项目已经列入十二五建设计划,国家水专项示范工程。经过专家评审等一系列工序,就会实施。
第二招:水泥森林里还原池塘
“这次我们经开区雨这么大,多亏绿地蓄水池积下了6万立方的水,不然安医大翡翠路的内涝水位肯定还要再高一些。”经开区负责排水的工作人员有点庆幸。
对于这个经验,钱静说,合肥市区也在进行相关调研:把一些城市绿地设置成低洼池塘,在暴雨来袭时,形成短时的调蓄睡眠,让雨水再“躺”一会,减轻排水管网压力。
第三招:“大肚”能容更强雨
城市排水就好比人喝水,有个粗喉咙、大肚子自然能够排水更畅快。钱静透露,合肥将适当提高排水标准,特别是主干道的管网提高设计规划标准。
解读
用数字告诉你,前晚的雨有多大
1小时90.5mm 58年里的最猛暴雨
1954年以来,合肥就没见过这么猛的雨!经过20日的一夜奋战,合肥市排水办的工作人员仍对前夜的“强敌”感慨。
合肥市水文局统计,20日晚政务区、包河区遭到了最强暴雨袭击。1小时内政务区降雨90.5mm,包河区84.5mm。
比对历史水文资料,这是1954年以来,合肥市区1小时遭遇的最大雨量。
0-156mm 合肥降雨“贫富不均”
科学岛35毫米,大房郢水库43毫米,阜南路55毫米,巢湖路51毫米,科技园84毫米,十五里河156毫米,骆岗机场123毫米,滨湖57毫米。合肥市气象台台长方茸说,这一次降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四个级别的雨量在合肥都出现了。
合肥市区暴雨破了历史纪录,而在庐江县的东南部,却是滴雨未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