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量首现负增长,焚烧厂也应出现负增长
与各大城市一样,垃圾围城的状况长期困扰着这座被称为花城的都市,政府力推的垃圾焚烧与垃圾分类等相关措施也一直备受争议。日前,广州市城管委通报,今年上半年,广州全市生活垃圾填埋、焚烧量同比下降2.3%,据城管委总工程师鲍伦军称,这是近10年来首次出现垃圾增长曲线拐点。
按照城管委此次的说法,这是10年来第一次出现处理量的负增长。但是,在今年2月的时候,城管委副主任张建国公布的2011年垃圾分类成绩包括,“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处理量减少了62569吨,年度减量率为1.4%”。既然去年处理量就已经减少了,今年上半年又如何可以称为“10年来首次”呢?这样的“首现拐点”着实诡异,在政绩冲动之下注水数据泛滥的今天,如此前后矛盾的说法很难不令人怀疑此组数据的真实性。政府若想表达诚意,至少应公开10年来的具体数据、统计方式以及统计口径,让市民可以对这次的首现拐点一窥究竟。
除了拐点论之外,另一个诡异的地方在于,城管委将处理量负增长归功于垃圾分类的推广。从2000年广州成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以来,垃圾分类推广一直停滞不前;到了去年4月1日,内地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却遭民众质疑其内容空洞。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试点社区居民表示“分类只是多了几个垃圾桶”、试点已流于形式的情况并不罕见。多位专家曾强调,若末端没有分类处理而是集中填埋或焚烧,那么前端的分类将毫无意义。而亲眼看着自己分类好的垃圾被清洁工混在一个袋里收走的郁闷心情,却是很多广州市民都经历过的。虽然7月推出的“按袋收费”效果尚待观察,但即使有助于改变集中填埋或焚烧的状况,也对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毫无影响。就在这种情况下,处理量减少的功劳居然落在了垃圾分类头上,真是“奇迹无处不在”。
即使不去纠结数据的真实性及其原因所在,在承认垃圾处理量首现负增长的前提下,是否仍有必要多建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作为垃圾围城的解决办法,在广州的规划里比例高达80%;今年4月,城管委给垃圾焚烧厂披上了资源热力电厂的马甲,公布广州计划三年要建成6座。然而,垃圾焚烧厂因造成巨大污染和致癌危险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选址风波,环保人士及专家均有质疑焚烧厂规模过剩。处理能力一直是新建垃圾焚烧厂的理由,按照这个逻辑,当垃圾处理量减少,新建垃圾焚烧厂也应该随之减少。
垃圾处理量数据疑云重重,亟须官方给出合理解释。更实际的是,垃圾焚烧新建厂应与处理量同迎拐点,这不仅是民众的期盼,也是陈建华市长在今年5月给出的承诺。市长曾表示,若垃圾减量减得快,焚烧厂建设可以放缓,如今垃圾处理量首现负增长,只盼新建焚烧厂出现负增长的日子也不要太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