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造短命建筑 1年4亿吨垃圾污染环境
更新时间:2012-09-12 17:14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阅读:808
“短命建筑”谁心痛
重庆朝天门港口地标性建筑重庆港客运大楼及三峡宾馆近日被爆破拆除,这两座地标性建筑使用也就20年左右。专家指出,城市规划的短视和混乱,加上房地产开发的利益冲动,造就了各地的“短命建筑”之痛。
命运和重庆港客运大楼、三峡宾馆一样的地标建筑并不鲜见,近年来全国多地大拆大建频繁上演2006年10月,青岛地标青岛大酒店拆除,建成20年;2007年2月,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拆除,建成18年;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2010年2月被爆破,建成仅13年……
专家认为,建筑功能不完善,可以通过改造、维修完善建筑功能和舒适度,许多地方选择一拆了之,其背后还有深层次原因。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大拆大建一方面说明我国城市规划缺乏整体设计,十分短视,政府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亟待加强;另一方面,除少数建筑确实需要拆除之外,许多完全不必拆除的建筑却以重建、招商引资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被拆除,这也与部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和热衷政绩工程有关。
大拆大建表面上看是新建筑取代旧建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城市景观,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但其危害性不可忽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表示,我国消费了世界总量近40%的水泥和钢材,大拆大建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产生每年高达4亿吨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
同时,建筑过于“短命”也造成了城市文化传承的断裂。因拍摄《疯狂的石头》而闻名的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重庆嘉陵江客运索道2011年拆除,许多重庆市民认为索道是重庆独特的城市风景和文化,应予以保留。廖成林表示,欧美国家百年建筑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已成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大拆大建会让城市成为表面光鲜却毫无品位和文化的水泥之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