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吾治理农田“白色垃圾”有妙招
10月12日,在伊吾县淖毛湖镇一家叫瑞祥再生资源公司的院子里,农户们开着小四轮拖拉机,正将今年用过的废旧地膜一车车往里拉,一处空地上废旧地膜已堆积如山。
“农民把用过的地膜拉到这里,我们和农业部门组成验收组到农田验收,如果农户回收率达到95%以上的,每公斤可获得7元补贴。我们这里有农户购买新地膜的底册,发补贴时按购买新膜的公斤数去计算。”淖毛湖镇供销社主任马云对笔者说。
淖毛湖镇现有耕地7万亩,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晚熟哈密瓜基地,实施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每年产生近200吨的废旧地膜。废旧地膜要么掩埋,要么焚烧,造成环境污染不说,也不能得以回收利用。
淖毛湖镇西坎新村村民梁建锋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家种了84亩膜下滴灌哈密瓜,每亩地需要地膜3.5公斤,在供销社买地膜每公斤是13.2元,要比市场上便宜3角钱。再加上回收的废旧地膜每公斤补贴7元,每亩地补贴24元,84亩地可拿到补贴款2000元。等于买一公斤新地膜只花6.2元。农户们上交废旧地膜的积极性都很高。
据伊吾县供销社副主任龙飞鹏介绍,今年9月起,伊吾县供销社在淖毛湖镇开展回收地膜的试点工作,再将收回的废旧地膜清洗后造粒,卖到生产地膜的厂家,每吨废膜造粒售价3000元左右。淖毛湖一年用新膜近200吨,预计可回收废旧膜150吨左右,可产生约45万元的经济效益。
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
今年3月5日召开的新疆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专题研讨会发出警示:新疆农田“白色污染”问题突出,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地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可在土壤中残留400年,会造成土壤环境恶化、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农机作业质量、污染农村环境、危害牲畜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区农田地膜覆盖面积年均在3500万亩左右(不含兵团),年用地膜15万吨。在我区常年种植棉花的农田耕层中平均残膜量已达17.91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据资料显示: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达5.17%,残膜量12.5公斤/亩的地块与无残膜地块相比减产达8.8%。可见,我区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已迫在眉睫。但是,因地膜太薄回收困难、回收机械不完善、人工回收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区残膜回收率不高,北疆只有50%,南疆才达到30%,而且绝大部分地区废旧地膜未实施资源化利用。
伊吾县在淖毛湖镇试点回收废旧地膜发放补贴的办法,既调动了农民清理农田残膜的积极性,又减轻了农民购地膜的负担,同时还保护了耕地、增加了产量,不失为一项治理农田“白色污染”的良策。如果这项措施在我区全面推广,按照80%的回收率计算,我区每年可回收12万吨残膜,按废旧地膜造粒后3000元/吨售价计算,将产生3.6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期盼这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做法早日推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