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亮:增加环保投入是根本之策
刘鸿亮:增加环保投入是根本之策
我国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增加环保投入是根本,不舍得在环境上花钱,就是不舍得在人民群众身上花钱。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有花钱少、见效快、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优点。市场管理规范化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和谁对话?
刘鸿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环境工程专家。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学部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保护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什么对话?
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主办,环境保护部直属机关团委协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团委联合中国环境报团委承办的“美丽中国”联学联谊活动之“与院士面对面”活动近日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水利部、国务院三峡办、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以及环境保护部的6名青年代表,就近期我国的环境热点问题、水污染防治思路、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进行了对话。
点击一
焦点关注如何看待当前的环境形势
关键思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
问:当前我国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威胁群众健康的环境事件频繁发生。作为环保领域的资深专家,您曾参与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等,您对当前的环境形势怎么看?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
刘鸿亮:环境污染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环境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物削减没有增长快,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态势。只要发展经济,就会面临环境的污染。应该说,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思想上认识也很深刻,但实际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思想高度相比有差距。如果思想上重视但不舍得投入,环境照样好不了。
从目前情况来看,从上层领导层面来说是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但是对下面具体操作人员来说,思想认识问题没解决,实际对策也没有跟上,比如地方官员多年来受到GDP至上的考核机制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去有一个时期,我们曾提出研究绿色GDP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阻力很大。因为如果按绿色GDP来看中国,那我国每年的GDP要减下去不少。
北京以前的污染没有这么严重,现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省占了6个,尤其是唐山,这些城市距离北京比较近,导致北京雾霾天气频发。现在仅河北省的钢铁产量就占全国的1/3,超过3亿吨。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我曾去美国考察钢铁行业的污染减排情况,美国匹斯堡过去曾是世界钢铁业特别是世界煤炭运输的集散地。在上世纪30年代,匹斯堡的污染极为严重,比现在的北京严重得多。白天,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都要开灯,城市里的楼房都像被刷了黑油漆一样。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天然气。匹斯堡进行了“煤改气”,所有燃煤发电机组全都改成天然气发电机组。我2000年去参观的时候,当地只留了一个焦炭厂废墟作为历史的见证。
与美国匹斯堡的情况正好相反,近年来,北京的大气污染突然恶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钢铁工业围绕北京发展的结果。钢铁生产要用电,现在主要依靠煤发电,无法用天然气发电代替。大量的煤炭燃烧、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钢铁生产的居高不下,基建工程导致的水泥生产增加,以及物资运输、汽车燃油的相应发展,必然会造成大气污染,出现雾霾天气。
总之,我国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
点击二
焦点关注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关键思路增加环保投入
问:如何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刘鸿亮:环境问题如此严峻,可以停止经济发展来保证环境友好么?答案是否定的。国情不允许,人民群众不允许。经济不能止步不前,就需要增加环保投入。国防要加强,教育不能松懈,老百姓的生活更要改善,环境保护、治理的投资不能省。我认为,还应该大幅增加环保投入,用更多的资金来治理环境。不舍得在环境上花钱,就是不舍得在人民群众身上花钱。赚钱的目的是改善民生,环境保护就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民生。增加环保投入是根本,只有这样,中国的环境才有希望。
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角度,我认为第二个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生产,又包括消费,还包括文化、思想和哲学。生态文明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环境问题与乱扔垃圾等恶习不无关系,因此要提高公众的思想认识。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但是非常重要。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除了加强环境教育,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
点击三
焦点关注水污染防治思路如何转变
关键思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
问:您是我国湖泊污染防治方面的首席学科带头人,从2008年起就被聘为滇池治理咨询专家委的主任,请您简要介绍滇池治理中所运用的一些科学方法。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出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在筹备中,您认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点、难点、思路应该是什么?
刘鸿亮:滇池不仅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湖泊污染的典型和“博物馆”,几乎所有的污染问题都能在滇池找到,因此,治理好滇池的水污染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从1985年开始接触滇池,当时滇池的水质在Ⅲ类到Ⅳ类之间。到了1990年,滇池的水质完全变成了Ⅳ类,而从1995年开始,滇池恶化为Ⅴ类水质,2000年以后,滇池水体重度富营养化,成了污染最重的劣Ⅴ类水体。可见,治污研究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加剧的速度。通过我在滇池流域开展的大量工作,包括连续10年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我深知,滇池流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企业、人民群众对发展当地经济的渴望可想而知。因此滇池的治理瓶颈就是关于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问题。我认为,滇池的主要污染来源在昆明,也就是在滇池的上游。昆明是一个工业区,含有重金属、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和生活污水都排进了滇池。滇池的水量并不大,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看,根本经不住工业城市包围式的污染。
其次,滇池在治污的思路上走了弯路。过去一段时期,当地领导没有找到滇池污染的根源,没有抓住治理污染的根本办法。2008年,在滇池污染已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当地政府提议在滇池周围再建4个分区,组成“都市群落”,包围滇池流域的上中下游。这个发展思路被我坚决反对,因为它会严重加剧滇池流域水污染,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同年,时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同志,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来到北京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批国内环境保护领域知名专家的意见,提出了“治湖先治河”的方案。仇和同志亲自担任河长,强力治污,并要求各级地方领导带头挂帅治河,使得滇池的污染情况有所好转,初见成效。
同时,昆明引进先进技术,完成主城第一至第八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使得昆明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实现翻番。特别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污水处理模式,在脱氮除磷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滇池入湖水质的富营养化。按照我的思路,要根治滇池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的问题,要进行底泥疏挖。通过疏浚,可以去除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底泥富集的污染物数量巨大、浓度很高,如果不把内源去掉,即使引水、换水或者控制外源都不能起到根本作用。
因此,就治理滇池而言,首要对策是计算整个滇池流域的环境承载力,摸清滇池的水环境能承担多少氮、磷,然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平衡。其次,控制入湖河流的水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如果湖泊水体要达到Ⅳ类,入湖河流的水质就要达到Ⅲ类,始终高一个等级。第三是疏挖底泥,在滇池种植能够吸收氮、磷、重金属的水生植物,再通过定期清除这些水生植物,去除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
在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时我们注意到了与滇池形成鲜明对比的抚仙湖。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容积为206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近百米,最深处接近160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抚仙湖距离滇池仅70多公里,水质却常年评价为Ⅰ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抚仙湖地处深山,周边没有城市和工业,唯一需要控制的仅有农业面源污染。我们现在积极保护植被,控制大蒜种植,就可以削减氮磷排放量,保证抚仙湖水质继续保持优良。这是一个重大经验也是一个重大转变。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有花钱少、见效快、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优点。因此,我们决定调整策略,优先考虑水质在Ⅲ类及以上的湖泊。
点击四
焦点关注如何有效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关键思路规范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
问:近年来,我国环境科技突飞猛进,为探索环保新路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作为一位环境科学方面的资深专家,您曾参与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您认为如何用好环境科技这把利刃?我国的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或制约?
刘鸿亮:我认为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支撑和促进作用非常显著。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没有科技的支撑,就难以有效解决。举个例子来说,许多人认为污水处理的技术并不复杂,但事实上,先进的技术和落后的技术之间差距非常大,这不仅体现在出水水质、工作周期上,更体现在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上。先进的技术可能为一个污水处理厂节省的电量大概有10%,这个数据并不是特别高,但对整个国家来说节省下来的能源和费用是惊人的。谁抢占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谁就在环境保护中掌握了主动权。
目前,我国在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市场不规范。以汽车尾气净化器问题为例,我国新车尤其是轿车的尾气净化器市场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生产规模普遍很小的国内净化器生产企业很难与国外企业相抗衡。占世界汽车尾气净化器产量93%的四大公司都在上海建厂,世界三大汽车排气管公司与国内企业合资生产消声器等设备,国内的轿车生产企业则多为合资企业,普遍购买国外厂家的尾气净化器产品。然而,国外的减排产品一般也只能减排20%~40%,无法解决大中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的难题。一方面,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减排效果世界领先的汽车尾气净化器研制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管理不规范,企业存在“进入壁垒”,生产出来的商品无人问津。市场管理规范化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当前仍然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加快科学成果的产业化,还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这就需要我们拿起法律的武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应该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最近,我们在内蒙古发现了一种含有许多稀有金属成分的矿土。经过专题研究,我们认为可将其作为絮凝剂原料。它可以大幅提高絮凝剂的效率,甚至达到分子筛选级别,效果非常明显,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提高效率。同时,经过它的絮凝沉淀后,悬浮物基本被去除,下一步如果再用超滤技术,就可以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这样好的科学成果在产业化的时候,很快就被混乱的新材料市场影响,马上就有假冒产品出现,鱼目混珠,破坏产品信誉,坑害消费者。因此,保护科技发明的专利权,对于中国的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意义重大,也是当前发展环保产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