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行动还是运动?
之前,有消息称,原拟于7月底8月初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经延迟到8月中旬,但现在看来《行动计划》将再次延迟。
推迟发布的原因,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不过,我们是否也需要反思,是否需要对这一即将出台的规划抱太高期望?很多时候,在潜意识里面,我们会一厢情愿地期望,只要高层重视,规划一出,灰霾将会消散。
《行动计划》确实是高层重视的产物。今年年初,灰霾肆虐。在两会之后不久就传出多部委开会,要制定一个大气污染治理的新规划的消息。
之所以说是新规划,是因为在去年12月,环保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曾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气环境的专项规划。
问题于是出来了,既然我们刚刚制定并发布了首个大气环境的专项规划,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制定一个新的规划呢?一个通行的说法是,年初雾霾覆盖1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很多城市的PM2.5监测出现了爆表,这一前所未有的罕见雾霾让高层意识到,之前可能低估了空气污染的形势。
对此,也不能让人心存疑问。《规划》原本也是严格按照专项规划的编制程序,多次论证,前后花了两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既然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大气环境的专项规划,应该郑重严肃,为什么还会对未来大气污染的形势预估不足呢?如果确实预估不足,是否这也能说明我们的首个专项大气环境规划科学性不足呢?
由于《行动计划》还未发布,我们还无法得知它是否吸取了《规划》科学性不够的教训。不过在不到一年的更短的时间内,制定一个科学性更强的规划,这确实更不容易。不过,从各方透露的消息来看,《行动计划》的科学性确实让人担忧。
从PM2.5的治理目标设定来看,以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为例,《规划》与《计划》相差悬殊。根据《规划》,即到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0年都下降6%。而《计划》则将其目标大大提高,可能到201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都下降25%。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目标提高了近3倍。
治霾目标的提高,对加速大气治理进程,降低公众对污染引发的健康隐忧,无疑是一件好事,值得称赞。但又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前后相隔仅仅半年多,政府出台的同一个主题的规划,目标设置竟然相差如此之大,这多少都令人感觉到《规划》有些变化太快。
显然,《规划》管的是2011年到2015年,《行动计划》管的是2013年到2017年,两者都将覆盖十二五的最后三年,这就会导致一个后果,后者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规划》近于作废,否则就会出现在2013-2015年同时执行一个低目标和高目标的怪事。
《行动计划》的出台,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会出现《行动计划》与十三五期间的大气行动专项规划并存的现象。同一个时间段,有两个并行的同类主题规划,是否有些叠床架屋?
显然,《行动计划》的出台多少带有浓厚的运动式治污的色彩,运动式治污就像风暴,往往冲动有余、理性不足。我建议,从更好地改善大气质量的角度来看,我们更需要扎实、科学的政府规划,不仅仅是五年的,也不仅仅是一届政府的,而是切实可行的空气达标的中长期规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