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霾“减肥”谁的污染谁付费
“十面霾伏”的北京像是“体重超标的患者”——肥胖导致冠心病,将机动车拥堵在血管里,地形三面环山是消化不良的体质,气象小风静稳无异于“积食”,人口膨胀致过度排放令肠胃不堪重负,周边污染输送好似“填鸭”喂养,只待风雨来做清道夫。
资源与消费,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是任何超大城市必须面对的平衡考题。“污染者付费”理念正逐渐成为北京相关法规政策制定的内核。公众同时认为,经济政策易拨动敏感神经,需加强管理水平,专款专用、适时公开。
北京治霾“减肥”难
北京市域面积62%为山区,人口生存及发展所需的生产、服务活动则集中在平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大气自净功能弱,环境承载力不足,凡遇不利气象条件,容纳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急剧压缩,致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负荷,终酿持续雾霾。
如此“环境体质”的北京,经几十年发展积累已然是“大块头”:2069万常住人口、537万辆机动车、一年2300万吨燃煤消耗、一年700多万吨燃油消耗、超2亿平方米施工面积……
不断刷新纪录的常住人口数量,已提前数年突破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内的总体规划,直接带来能源刚性需求。近十年,北京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的增速飙升,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
根据今年5月底发布的《2012北京环境质量公报》,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处处长刘贤姝判断,“2012年北京全市污染物排放量大致相当于在2011年污染物排放量基础上增加一个小到中型城市的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
人口密度过大致中心城市污染排放更加集中,日复一日,污染物在代谢循环中积累递增,直接加剧雾霾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需求,都是机动车、燃煤、扬尘等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直接制造者。”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于建华认为,北京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低,但基数太大,减排就是与增量赛跑。
“这就好比胖子减肥,增强代谢能力的同时,必须控制住进食,也就是减少各类污染物的制造。只有减排大于新增,空气环境质量才有可能改善。”于建华这样比喻。
埋单排放污染者付费
资源与消费,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是任何超大城市必须面对的平衡考题。对于北京而言,这种平衡更加趋于紧迫。
人口增加带来的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加。2012年,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6.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加11.8%,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00多立方米,资源约束越发趋紧。
在资源与消费的分配天平上,我国已陆续实施阶梯式电价和阶梯式水价,住宅和商用水电费也按不同标准征收,资源价格改革中正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机制。
而对于“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的平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徐基仁指出,这是“资源”和“消费”冲突的延续,也是体现“供给”和“需求”矛盾的结果。
“只追求对‘环境承载’的‘资源’供给增加,而不对‘污染排放’的‘消费’需求进行管控,是头疼医头,‘消费’恐成脱缰野马。”徐基仁说。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9月25日审议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拟取消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加倍处罚的“不超过100万元”罚款上限,提高大气污染违法成本。
“该条例主要针对违法排放企业,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北京市环保局主管移动源大气污染排放的副局长姚辉指出,《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制订征收交通拥堵费、对违反六环禁行的黄标车罚款并扣分、开征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等诸多措施,同样体现“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清洁空气须人人减排
产业结构在全国排位优等的北京,第三产业76.4%、第二产业22%、第一产业不足1%的背后,同样意味着,“民生”成为排放的“大部头”来源——烧煤、烧油、烧气等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与2000万人口紧密拴连。
执行更严格限行、划分低排放区、征收交通拥堵费,因“板上钉钉”而成为吐槽热点。
“如果大家喜欢蓝天白云,而又愿意生活在这个污染超负荷排放的首都,则必须在享受驾车出行等便捷权利的同时,从我做起履行减排义务。”于建华指出,采取政策来减少污染排放,启动经济手段调节已到必要时刻。
姚辉指出,以环保为前提的各种税费,归根结底是种“排放权交易”,符合“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一个企业的减排是一个点源,若一项政策能让北京几百万辆车和上万家餐饮企业同时有减排效果,就是立竿见影的变化。”
与此同时,公众也提出,政府在征收税费的同时,需加强管理水平,适时披露款项征收部门、用途去向、审计情况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