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何难腾出干净的地?
随着环保整治力度加强,城市扩张提速,各地纷纷推进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但企业退出后“棕地”的修复,成为困扰基层的头疼事。
企业搬了 危害还在
在江苏省新沂市,部分化工企业建在城区西部。随着城市的西扩,城区与企业距离逐渐缩小,化工企业对城区的影响也逐渐增大。面对这种形势,新沂市通过“退二进三”对城西所辖“三河两路”之内的化工企业实施关停或搬迁至化工园区。
这些搬迁取缔的企业往往是落后产能,很大程度上存在工艺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缺少必要的防控措施等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过去未对企业所在的场地进行登记、调查和监测,历史资料非常缺乏,生态修复调查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些化工企业,当年生产有机氯、有机磷农药,产品大多毒性高、残留量大,降解期长,污染物种类多,企业的产废填埋场多年无人监管,基础信息匮乏,情况复杂,沉积在土壤中危害很大。
“棕地”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城区工业企业,近些年分布在乡镇的铅蓄电池、金属冶炼等重金属生产企业也对土壤造成污染。2012年前,分布在新沂市乡镇的7家铅冶炼企业全部停产、拆除取缔,但企业关闭后留下的土壤污染危害很快显现。据反映,养殖户在废弃的厂房放养羊群,出现小羊生长缓慢、母羊流产频发等现象。
历史遗留追责不明
“棕地”修复,一面连着城乡生态,一面连着百姓健康。
在新沂,因出让后“棕地”治理效果难以掌控,目前多由地方政府先将地块修复,再出让。但是,由于修复产业链长、参与机构众多、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较大等因素,基层政府工作推进难度很大。
因历史久远,污染场地多是国有企业搬迁留下的,其中一些已经破产,还有的因为产权变更,无法认定责任主体,不同企业先后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还可能造成复合型污染。此外,计划经济时期不同领导先后担任工厂行政领导,责任很难区分,有的责任人虽存在但没有赔偿能力。由于土地所有权为政府所有,污染场地治理的责任自然都压在了政府身上。
障碍:技术不成熟、相关标准缺失
土壤污染的特殊性使修复工作牵涉问题多,专业性强,成为基层的现实考验。
一方面,它更隐蔽和滞后,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和植物残留检测、甚至研究人畜健康状况后才能确定。另一方面,土壤不像水和空气那样会流动,污染物不容易扩散稀释,对土地的伤害会随时间累加,达到很高浓度。此外,土壤里的污染很难自然降解,这导致治理难度大,周期长。
笔者向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专家了解到,目前土壤淋洗、热脱附、土壤气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工程示范还需要时间,修复技术的不成熟和相关标准的缺失是目前“棕地”修复的最大障碍。对
“棕地”的原位修复,在原本污染现场进行修复,采用一些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原位修复需要更多的时间,例如种植黑麦草等植物吸收污染因子,费用虽低,可修复时间长达一二十年,但是其修复的有效性也更明显,也能降低更多的成本。
而异位修复,把污染的土壤挖走焚烧处理,再换新土回填,效果彻底但费用高,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异位治理包含了挖和运的环节,成本较高,污染物容易挥洒泄漏甚至扩散。如果挖去制成砖块、水泥,对建材自身品质也有影响,同时在烧制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二恶英,更不适合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而地方政府通常倡导的铺路或阻隔填埋,对于污染来说并不是本质上的修复,只是将污染换了一个地方,同时对路道或填埋场的周边环境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用制度防治“棕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此,防治“棕地”,笔者建议必须加强四项工作:
一要加强土壤污染常态化监管。对现有生产企业实施土壤污染监管,把污染关注前移至生产环节,从源头把握住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的牛鼻子。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与土壤地面接触,要做好生产企业的建档监管,分级别、分步骤、分类型登记,时时掌握情况,建立污染场地的信息库。对一些重点的区域如生产车间等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取样化验,判断是否造成了污染。规范企业建设危险废物暂存场所,规范危险废物转移手续,及时准确进行危险废物网上动态申报,保证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二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较晚,应该吸取教训,积极预防土壤污染,应强化基于风险的污染土壤管理理念,加快建设适合的污染土壤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对环境污染的终身、产权和连带责任进行追究,无论污染者如何变身,都能做到有账可查。同时,也应把向污染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保险公司乃至投资股东列为连带责任人,不仅可以减少工业发展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为污染治理筹集了资金。只有管理部门、业主以及实施单位都承担起责任,才能把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做好,保证土地在一个安全状态下使用。
三是确立科学可行的修复方式。土壤污染是长时间的积累而成,修复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目前修复还很粗放。必须以现状调查与监测为基础,完善管理和科学的修复。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涉及污染场地调查、污染评估、健康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工程实施、过程管理与监理、第三方验收监测和工程后评估等,复杂而漫长。土壤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审慎前行,拉长土壤修复周期,效果可能更好,因为急,高技术含量的土壤修复几成“土方工程”,只是将土一换了之,反而容易对更多群众健康构成风险。
四是要加强公众和媒体的参与度。土壤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场持久战,要赢得胜利,必须各部门齐心协力,理念上贯彻人心、制度上严惩不贷、行动上铿锵有力。政府在建立污染场地信息库的基础上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修复中和修复后的场地以及再开发情况都须进行公示,让百姓对自己居住的场地环境安心和放心,同时提高公众对“棕地”提高认识,增强对土壤污染现象的举报意识,参与到“棕地”开发进程中来,形成全社会关注和监督的良好局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