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两江”生态环境 规避“资源诅咒”推进产业升级
关闭两间产值合计12亿元、可解决千余人就业的高污染企业,对于一个有着150万贫困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地区,无疑需要很大决心。为了保护好“两江”(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毕节市仍选择了放弃。3月9日晚的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融入长江经济带及泛珠合作后的生态实践”主题集中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昌旭表示:“坚决不要流着污水,冒着浓烟,飘着雾霾的GDP。”
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近年来,贵州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作为珠江主源头和长江多条支流的源头,毕节市自获批成为国家层面最先实践生态建设的试验区以来,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4.9%上升到40.03%,土壤侵蚀量减少一半,矿井总数由5000多个降至595个。采访中,陈昌旭分别以毕节市关停小煤窑、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扶贫等举措为例,介绍了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及泛珠合作后的生态实践。他举例,毕节地区的金河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2万吨的尿素和18万吨的合成氨;动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2万吨的甲醇,产值分别达到了6亿和5.91亿元,税收上千万,可解决了一千多人就业。“我们怎么舍得把这两个企业关闭。但经过研究,我们必须要放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专家谷树忠认为,毕节属典型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此类地区通常有六个特点:、资源富集型、经济滞后性、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性、社会复杂性、致富的迫切性;这六性放在一起,往往会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协调好,便容易导致所谓的“资源诅咒”现象,导致贫穷和社会稳定问题。规避“资源诅咒”,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从关闭小煤矿、恢复森林植被等举措入手,贵州的生态实践正确处理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实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便利选择。
陈昌旭介绍,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国办函35号文件,对毕节做出了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党合作示范区的“五区”定位,把对实验区的扶持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6个部委对毕节下达了差别化政策,包括土地指标优惠、教育对口帮助、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政策等,毕节将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红利,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泛珠合作。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陈昌旭带来了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我们的农民把自己的地拿出来退耕还林,保住了青山绿水,要研究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谷树忠则透露,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型问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农、林、水、草等。去年年底本要颁布实施的生态补偿条例,据他了解还没有出台,“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关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来头,同十多个部委合作。”在他看来,毕节市地处两江上游,其生态保护,特别是生态屏障的建设,关系到长江流域,关系到珠江流域。针对这个问题须可采取几种补偿模式:
一是自上而下的补偿模式,由中央去做,从全局出发,对生态服务功能输出省份和地区进行补偿,这是垂直性的。
二是谁受益,谁补偿的补偿模式,也是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生态补偿模式。比如生态屏障受益的江浙沪等地区,包括长江中游一部分省份,通过财政直接直接转移支付、项目资金投放、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输入、就业安置等形式对生态服务功能输出省份和地区进行补偿。但生态补偿的转移标准和对象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