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从何来,如何治
“雾霾经济”是雾霾催生出的一种经济现象,但它其实也是一种畸形的经济现象。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无奈。试问,谁不想生活在蓝天白云下,但雾霾无处不在,既然躲不起,就只能尽自己只能去改善周边的生活环境了。
随着雾霾天的不断出现,治雾霾已逼近拐点。向雾霾宣战,既是民生所向,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两会上,“雾霾”无疑成为挥之不去的热点词汇。
雾霾究竟从何而来,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分析了雾霾天气的三方面成因:“一是中国高耗能产业和高污染产业较多,如水泥、制造业、钢铁等行业,在华北地区分布较多;二是和大规模建设有关,工地上未覆盖苫布造成扬尘;三是汽车尾气也增加了细微颗粒物排放。”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时也表示:“挥之不去的雾霾再次反映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环境形势异常严峻,我们在追求GDP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环境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沉重的,是巨大的。”
他同时坦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现行的生态管理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还不够,部门职能分散、交叉较为突出,政出多门、权责脱节、力量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行政效能,削弱了环境监管的合力,基层的监管能力薄弱,甚至还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对此,两会代表也均为如何应对区域灰霾污染,积极献言献策,提供思路。朱之鑫代表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不光是项目审批,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在30年前,恐怕大家还不会认识到,而现在认识到,我觉得是发展理念有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和空气标准是应该的”
民建中央则建议尽快修订并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更特别指出,要逐步将PM2.5排放总量纳入到国家约束性指标,摸清PM2.5排放数量、来源及构成,组织开展研究,制定科学减排路线图,出台PM2.5监测统计和考核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也坦言,要想治雾霾,需要整个区域齐心协力,形成联防联控机制。“由于大气污染流动性、区域性的特征,单靠某一省市进行污染防治,已无法达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