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空气罐头”的隐喻
当十几年前卖水变成生意时,已经有人预言,也许某天靠卖空气也能赚钱。未料一语成谶,黔闽浙等省近日宣布准备叫卖“空气罐头”。曾经只是行为艺术的“空气罐头”,成为政府青睐的地方形象推广工具,在收获大把眼球效应的同时,触动的又是公众哪根敏感神经呢?
杜尚1919年发明了名为“巴黎空气”的玻璃瓶,他恐怕不会料到百年后,巴黎也会遭遇持续雾霾,埃菲尔铁塔与圣心大教堂都藏于白雾中,“巴黎空气”实在缺乏卖点。但是自杜尚以后,世界各地借鉴这一招的人却没少过。德国世界杯期间,有人在中国叫卖装在空气袋里的“世界杯空气”,结果被工商部门叫停,理由是“土地与空气均不得销售”。上海世博会时,张家界用罐头推广过自己的空气。陈光标前年也曾发售易拉罐式空气产品宣传环保。这次贵州、福建旅游局再拾前慧,又有了不一般的底气。因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提到:“PM2.5空气质量直接关系百姓的幸福感了,将来贵州可以卖‘空气罐头’。”国家领导人的一句幽默提议,这么快就被落实了,不得不佩服这些地方旅游局的雷厉风行。可是除了推广旅游知名度外,“空气罐头”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把好空气放在罐头里,最多也只能呼吸一口。一口之后,怎么办?就像很多网民说的,吸完之后如果再欲吸而不得,那不就是“贩毒”吗?就算去贵州旅游一次,恐怕也还是解决不了一辈子的呼吸问题。显然关于“空气罐头”,不只是简单的一笔生意,领导人的幽默另有深意。空气质量的好坏与百姓的幸福感相关,这已经是从上到下的共识。贵州为什么能够成为好空气的源头,这跟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贵州可以靠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中国“好空气”的代言地,保护好这样的环境,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深一步去思考总书记的话,也可以说是为经济欠发达但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指出了一个发展模式,就是避免走工业化污染后再治理的老路,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作为国人,更要读懂“空气罐头”的隐喻,是对当下中国环境问题的深刻警醒。城市雾霾挥之不去,严重时近半个中国笼罩于污染空气中,这对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严重危害。随着中国进一步城镇化,更多的地方正在加快发展工业。比如雄心勃勃要打造工业强省的贵州,工业园区正在遍地开花。在一些科幻片里,空气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如果这种科幻真的成为现实,那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公众对“空气罐头”的敏感,实际上正源于环境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空气罐头”不应该是商业噱头,更多应成为“治污护绿”的助推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