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京企外迁:津冀对污染说“不”

更新时间:2014-05-07 09:28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 陈霄 阅读:1445 网友评论0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之义,但是,什么样的产业、如何转移仍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首批207家外迁企业名单已披露,据传这些企业几乎都是“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虚席以待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并不乐意接收。

其实,产业转移并不是新鲜话题,早在十几年前,东部产业就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处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初始时期的中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之初,不管污染与否,只要是项目都愿意接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中西部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开始对入驻企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审视十几年前各地政府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态度,再到现在河北和天津对北京产业转移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或许,唯GDP的时代将逐渐成为历史,如今,我们需要的是绿色GDP。

法治周末记者陈霄

发自北京、河北邯郸

4月29日下午,晴天,但河北邯郸的天空看不到一片]蓝,远处只见灰蒙蒙的一片。一位市民说,这已经算是难得的好天气,她用手机查了一下说,空气质量是85,属于良好级别。

在邯郸人的印象中,天空是在最近两三年开始[]变成这样的。关于空气的话题也在近年多了起来,他们甚至[会对陌生的外地人抱怨说,在漫长的冬季,成天的重度雾霾简直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如今,这个以钢铁和煤矿出名的人口大城市又迎来了它的新机遇: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北各地将成为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地。

邯郸下属武安市,日前已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后北京首家外迁的制造业项目—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据悉,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个从北京转移到河北的央企制造业。

为了这样的项目,河北省一些地区已经虚席以待,但能否最终成行尚未可知。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名单已确定,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的207家公司。

据传这207家外迁企业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的三高企业,对接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并不乐意接收。

“北京不要的低端产业,我们也不能要。”似乎与过去那些年承接产业来者不拒的心态不尽相同,河北这次发出了明确的声音。

邯郸之惑

4月16日,来自邯郸市政府的消息称,北京新兴际华集团决定将其子公司—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原料药碳酸氢钠项目整体搬迁转移到河北武安。

北京凌云公司对外宣布,未来公司的总部和研发中心仍留在北京,搬到邯郸的是生产基地。

邯郸市发改委主任高和平称,该企业搬迁到当地后,虽然产量将从2万吨提升到6万吨,但能源资源消耗却大幅度减少,“搬迁结果是双赢”。

这其实并不是邯郸最早从北京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昌透露说,在2013年年底,经过考察和研究,就确定了邯郸下属的成安县、鸡泽县承接北京锻铸造行业产业转移,并制定了转移方案。

法治周末记者从成安县委宣传部了解到,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成安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定位,主动对接京津企业,目前已引进对接了北京一家医疗设备公司超声刀产品、金融科技高分子添加剂生产线和天津友发集团的矩管等投资高达数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项目。

据成安县商务局介绍,近年来,成安成功引进了包括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在内的将近200个工业项目,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形成了管、板、件、车、纺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河北省级工业聚集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07亿元,继续位居邯郸市东部十县第一”。

虽然声称秉承“投资到成安,一切都好办”的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内陆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投资宝地,成安县委宣传部在给法治周末记者的采访回函中也强调,该县在引进项目过程中以绿色环保产业为导向,严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贡献率等指标,严格实行环评、能评、技评、税评、水评“五评”同步,坚决杜绝审批“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

为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据介绍,成安甚至成立了80个环境监管组进驻现有企业,对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24小时全方位、全时段的全程监管。

从关注经济效益转向经济与环境并重,在这个盛产钢铁和煤的城市里似乎已是有意之举。在紧邻邯郸市区的邯郸县内,距离邯郸高铁站不足十公里之处,始建于1992年的河北邯郸工业园区(原名邯郸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仍在扩张,据称已引进六十多个项目,园区入口处的标牌醒目写着“绿色低碳环保”。

不过,面对新一轮的京津产业转移机遇,这个处于晋冀鲁豫四省区域中心的城市仍然显得雄心勃勃。“不管怎么说,这对邯郸绝对是件好事。”邯郸市一位官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但一位市民仍然表达了他的担忧:“邯郸这几年的天气已经够坏的了,还来?”他说如果可以选择,宁愿经济发展慢一点,空气质量好一点。

河北境遇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由来已久。早年作为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认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吴良镛提出“大北京规划”。2004年,各方达成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廊坊共识”。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到京津冀地区的协作发展得到国务院批复。随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问题写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

今年2月、3月,在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相继提及这一问题后,三地的“一把手”均在第一时间积极表态支持,并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

高层的重视,京津冀一体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产业转移也随之提上日程。

但是,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那次产业转移不同,这次,河北很可能会对像首钢、焦化厂那样的企业说“不”。

去年10月,河北省环保厅总工程师王路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从现在的经验看,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有准入条件,不是人家过来的就都要接。”

他认为,承接要有一个取舍标准,这个标准,需要考虑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而不能再单一地追求GDP的增长。

“对于河北来说,一味承接是不对的,一味拒绝也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做的是,重点吸引那些比我们的基础产业先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结合好我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好第一道关口。”

今年3月,河北省廊坊市市长冯韶慧也明确表态称:“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也不能要。”

《河北日报》也在近日发文提醒说,“当前,我省各地摩拳擦掌,准备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备战承接产业转移,都想到北京去捞金,都想先下手为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盲目性”,“我们应把与京津的对接重点更多地放在第三产业”。

但也有专家认为,北京不会对高端清洁产业轻易放手,转移出来的必然多数是低端污染产业,而因为机遇难得并且“狼多肉少”,“高污染企业全部被津冀各地消化只是时间问题”。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梁勇也承认,虽说原则上河北对于承接产业是可以选择的,“但相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其实很难选择,是一个很纠结的事。往往为了发展,增加GDP,为了工业振兴,很多县里边对这个事不太在乎,污染就污染,只要来我这能发展,有税收就行”。

转变

“过去中西部地区对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来者不拒,一味追求GDP,只要有产业来了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政府的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变化,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积极性没那么高了,不仅追求GDP,还要求是绿色GDP,这是一种好现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教授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孝德说,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在于北京得了大城市病,最严重的症状之一是雾霾,但这并非仅仅是北京的问题,而在于整个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产业过重。由于缺乏区域间的协调性,每个地方都在追求资本的增长从而导致产业的低端恶性竞争。

“一体化是要一个更健康、更持续、结构升级的一体化,而不是原有的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

张孝德说,现在一些地方动辄就说要承接高端,“问题是什么叫高端?不是大、强就是高端”。

张孝德认为,对于某些地方而言,一些低能耗、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业其实也是非常好的民生产业,在发达地区需要转移,放到中西部一些地区就很有优势。“有些地方政府就是不愿意要税源低的产业,哪怕是很好的民生产业,这种现象也值得关注。”

“京津冀只是中国区域产业转移进程中部分问题的缩影。”安邦咨询宏观经济研究员罗娟丽指出。

罗娟丽认为,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获得了经济发展和加速工业化的机遇,但短期发展利益导致的却是长期被污染的恶果以及难以承受的高昂恢复成本。

但目前这样的大环境已发生变化,罗娟丽分析其原因说,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于产业转移的政策限制逐步从严。另一方面近年来政府的环保压力一直在加大,这既源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出台,也源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

前者如河北为治霾出台50条措施,更在今年开始实施“6643工程”(到2017年完成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60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削减任务);后者的事例更是在近年来屡见报端,例如厦门、启东、大连等地的PX项目即因当地民众对环境染污的担忧而被迫中止。

谈到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转移,罗娟丽认为,“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可能并不会像过去一样被河北承接。

“河北的环境压力已经特别大了,这些产业如果真要转移,只能转向更偏远、对企业环境质量要求更低的地方。但我认为这仍只是权宜之计,生产转型和技术升级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罗娟丽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京企外迁:津冀对污染说“不”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