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龙华三项“全市首推”破解垃圾围村难题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几何时,这就是龙华区部分农村地区“垃圾围村”的真实写照。随着城市生活用品加快了下乡步伐,各种小食品包装袋、塑料袋、废旧电池、酒瓶和易拉罐等等不可降解的消耗品大量“进军”农村,改变着农民传统生活习惯的同时,也让农村环境卫生过早地害上了“城市病”。
“辖区农村地区缺乏相关垃圾处理配套设施,以及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导致随意丢弃倾倒垃圾的模式仍未改变,这些都给农村环境‘抹黑’不少!”龙华区委、区政府摸准了“命门”所在。美丽海南离不开美丽乡村,如何将环境保护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相关配套设施,改变传统的垃圾处理模式,便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首推“三级联动”,巧破“垃圾围村”
“之前监控和治理重心在市区,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但事实上,农村污染点多面更广,加之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普遍淡薄,垃圾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缺乏,治理难度更大。”区环卫局局长吴雷一语中的。“之前施行的是属地管理,比如说城西镇各村的垃圾由镇政府解决,而本应对口成为‘大总管’的区环卫局却爱莫能助。”
“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推陈出新,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要在解决“垃圾围村”等民生民本问题上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于是,全市首个以“重心下移、费随事转、巿场运作、责权一致”为原则,“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缝隙”为目的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应运而生。
记者获悉,龙华区“城乡一体化标准管理”即建立“以镇为主,区、镇、村三级联动”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即以镇政府作为乡镇环境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全面组织本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镇环境卫生管理站为镇环境卫生管理的承办机构,并在区环卫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本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每个村设专职保洁员,负责本村范围内村庄与道路的保洁工作。区环卫局负责镇转运站垃圾的转运工作,以此形成村———镇———区的垃圾清理三级管理模式。
城西镇苍东村便是“华丽转身”的典型。负责该片区的环卫中队队长何永财表示,之前村中没有安排专人负责清扫保洁,垃圾成堆令人作呕,“大清扫一次,村内生活、建筑垃圾量至少能装8吨垃圾清运车近10车,连上村外及周边村庄,拉40车是常有的事。如果来不及清运,则就地焚烧。”
而今年3月起实行“三级联动”后,区环卫局将此作为试点之一,将责任细化为“三班制”:16人的清扫班负责路面整体清扫,3人的保洁班全天负责清扫后的状态保持,4人的清运班每天负责及时将垃圾运走,不过夜、不积留。如今漫步在苍东村,清新怡人的空气、整洁干净的路面、催人奋进的文化墙,到处是勃发的生机。
首推“公司化运作”,创新清运模式
由村到镇的垃圾清运历来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难点工作。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困扰着区委、区政府。
于是,“政府购买服务”这一原则在龙华得到了“成果转化”,城西镇山高村率先在全市采取“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来清运农村垃圾,成效斐然并被广泛借鉴。“由镇政府牵头,引导村委会或村民成立垃圾清运公司,对农村垃圾清运进行承包,通过巿场化运作来降低管理难度,提垃圾清运的效率。”吴雷介绍道,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由保洁公司负责日常环卫工作。同时,建立按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农村环境管理考核机制。区“五大办”、环卫局等部门,负责对各镇环境卫生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镇负责对村、外包公司进行考核,村负责对本村环卫保洁员进行考核。检查、考核结果纳入镇年终工作考核内容,以问责制来推动工作落实。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仿效‘山高模式’,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来解决农村垃圾清运问题,基本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良性体系。”区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4月1日起的一个月时间内,龙华区对农村多年积存的垃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共清理大小垃圾堆(山)173 座,垃圾12465吨。
首推收集池进村,废物利用节约开支
今年,龙华区将在前期已投入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经费300多万元的基础上,再追加经费1100多万元,明年预计将投入2300万元,全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区环卫局还将投入资金,在遵谭镇新谭村建造两个将农村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的处理池,每个体积为80立方米,可处理附近几个村一个月的生活垃圾。这在全市也属首创。
“这种处理池会先在新谭村试点,然后向全镇的7个行政村铺开,效果明显的话可全区推广。”吴雷告诉记者。“它们不仅仅起着回收堆放作用,更是一座‘肥料库’。”原来,收集池装满剩饭菜、瓜果皮、烂菜叶等垃圾后,会撒上生化细菌覆盖好薄膜,经过半个多月密闭发酵后可形成有机肥料,供村民免费使用。而“可无害化处理垃圾”,如炉灰、石块等,拿去铺路填坑。剩下“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则统一收集,送垃圾中转站外运处理。
“如果成功,除城西镇外的其余四镇,全年垃圾转运费只需要50万元左右,仅为之前的一半。”吴雷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