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中国多地遭遇农业水危机 老井无水新井越打越深

更新时间:2014-09-30 09:42 来源:半月谈 作者: 阅读:1776 网友评论0

满地井眼,没有一个出水

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农业发展的水瓶颈越来越凸显——在今年多地的大旱中,这一问题更充分地暴露出来。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去年、前年才打的井,已抽不出水来浇灌龟裂的田地。有村民无奈地说,满地井眼,没有一个出水。这既是面对旱情的无奈悲叹,也是农业水危机的真实写照。

老井无水可抽,新井越打越深

滑县,中原粮仓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由于境内没有大的河流流经,地表也没有控制性蓄水工程,目前除了有限的引黄取水外,农业灌溉和城镇生活主要依赖地下水。当地地下水资源已面临严峻挑战,加之今年遭遇大旱,问题更加凸显。

滑县白道口镇民寨村村支书和丁全介绍,正常年份耕地只需灌溉一次,但今年全村大部分地块都浇了3次。据了解,民寨村6200亩耕地配有百十眼机井,大旱来临后报废了一半,虽然村里一口气新打了31眼70米的深井,但还是不够用,村民估计,全村至少需要70眼70米深井。

新井不够,只能继续用老井,但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老井出水明显不足。村民赵文才说:“老井的水一下一下地冒,以前一亩地浇完只需要个把小时,现在两天才浇3亩地,又耽误时间又费电。”

开封市尉氏县临近黄河,水文条件较好,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位下降也很明显。尉氏县水利局局长李洪池介绍,今年尉氏县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2~3米,部分地区下降5~10米。

而豫西山区由于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下降更为严重。平顶山郏县安西村种粮大户程天彪承包的600亩地今年过半绝收。“地里70米的井已经抽不出水了,找不到水浇地。”程天彪说。郏县安良镇老山薛村村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今年集资1万多元打了一口90多米的井,但用了不到20天就接近干涸。

牛村是安良镇地势较低的村,往年,村中一口90米深的机井能保证村民饮水和农田灌溉,今年6月份开始,机井基本干涸,一天只能抽水20分钟,而且水质浑浊。村支书杜国强说:“别说抽水浇地,最困难的时候连吃水都不够,村民只能去别村拉水吃,有时候得跑出去十几里地。”

郏县水利局副局长王自民介绍,由于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部分村民自家取水机井已经干涸,目前新打机井要达到200米左右才能出水,山地丘陵地区甚至要达到300多米。据了解,今年郏县22座水库中21座干涸无水,13条河流全部断流,8353眼灌溉井中3700眼干枯,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米以上。

近年来,河南几乎年年遭遇旱情。2012年,2000多万亩秋作物受旱;2013年,超半数市县重度干旱;今年又遭此大旱。“连续抽取地下水,已经使得河南省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堪忧,豫西以及豫南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机井衰减幅度超过30%。”河南省防办督察专员赵连峰说。

不惟河南如此,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也是同样的情形。河北衡水机井每年报废3%至5%,井越打越深,最深的已经到了六七百米。记者采访发现,老井无水可抽、新井越打越深已成为普遍现象,井眼越来越多、井眼挨井眼,在不少井灌农区几乎成为一“景”。

河湖枯干,引灌无水可用

“水利建设投入要有所改变,不能抗旱就打井,地下水位接连下降得不到有效补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滑县水务局副局长韩晓伟说。

目前,为了减少地下水的抽取,滑县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地表蓄水工程,同时也加大引黄水量。韩晓伟说,滑县仅农业用水每年就需要3亿立方米,2008年起滑县通过引黄补给地下水源,但是由于黄河水量减少,水源补给十分有限。

近几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黄河水面明显降低,引黄出水口已需要提水。韩晓伟反映:“我们距离黄河比较远,遇到干旱年份,甚至需要二次提灌才能引来黄河水,而且水量十分有限,农业灌溉和水源补给都很难实现。”

引黄难的问题在临近黄河的开封市也同样存在。为了减少地下水资源消耗,开封市尉氏县每年投资75万元加大引黄水量,以保障常年不间断引水,但受黄河水量减少影响,成效有限。

“地下水资源十分宝贵,特别是深层地下水的积累不是几年几十年就能恢复的,因此我们加大引黄量希望补给地下水,但是黄河水量在减少,引水量十分有限。”尉氏县水利局局长李洪池说。据了解,近几年开封市引黄量一直未能满足需求,由于黄河水位下降,开封市境内4个黄河引水口,已经有一个引水口需要提水。

除了黄河,许多地方的河湖、水库也是同样的情况。今年干旱期间,湖北襄阳全市库塘存水量严重不足。据统计,该市有淳河、滚河、小黄河、黑清河、蛮河等240余条河流断流或处于枯水位,襄枣宜接合部的长山地区地表水不足,形成了想抗旱却无水可抗的局面。

在枣阳市鹿头镇,镇党委书记刘国强介绍,当地已经连续5年干旱,境内沙河、吉河等大中型水库均已低于保坝水位,无水可放。8座镇管小型水库6座干涸,646口堰塘中有525口干涸。

“现在的水库见底、河道断流是多年累积的结果,一再发生的旱情提醒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筑牢粮食生产的水安全防线。”河南省水利厅防汛抗旱督察专员石海波说。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湖里会取不到水”

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境内河湖密布,是南方名副其实的丰水区。但近年来,带着“丰水区”帽子的江西也频发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考验。

2011年7月,本是南方多雨季节,但江西出现伏旱。当时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义基村,记者看到大片的水稻田干涸,一些田里甚至出现了3个手指头宽的裂缝。“早稻旱完,晚稻又遭旱,一年两旱,焦头烂额。”当地种粮大户杜木火说。

在鄱阳湖边的南昌县蒋巷镇,当年也出现旱情。当地完全依靠湖边江畔取水,没有一座水库。蒋巷镇水利站站长曹红福告诉记者,当地农田灌溉依靠赣江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湖里会取不到水”。蒋巷镇15万亩左右的晚稻中,有约10万亩遭旱。

2012年新年伊始,鄱阳湖地区又传来干旱的消息:鄱阳湖水体面积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不到丰水期的二十分之一,标志性水位站水位跌破8米。

2013年,旱情再次袭击江西。自7月16日开始,江西高安持续无雨,到8月中旬,全市已有5500多亩水田缺水。

实际上,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鄱阳湖季节性干涸时常发生。去年11月记者采访时看到,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等地一批沿湖乡镇水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取水困难甚至是无水可取的情况;沿湖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地下水位低,饮水井、压水井出水严重不足,不少农户的水井每天出水量仅够1人饮用。

“种地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水资源短缺导致灌溉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农民在浇水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

前不久,记者在河北省元氏县西郝村见到正在地里浇水的牛雪印。她告诉记者,村里浇地用井水,水位低,用的人多,浇一亩地需要5到6个小时。

石家庄市赵县南姚家庄姚凤娟说,目前种地浇水投入太多。据她介绍,他们村也使用水井浇地,水井出水量不大,“种地成本一下就上去了,种一亩小麦浇水需花100元左右”。

在山东高密,种粮大户王翠芬也体会到水贵如油。“今年上半年旱情太厉害了,去年小麦亩产1100斤~1200斤,今年也就700斤~800斤,影响太大了。没有水,农业没法办。”王翠芬无奈地表示,今年小麦种植因为干旱“亏不少钱”。

王翠芬说,自己也打了几眼井。现在打井打的是100多米,非常深,以前最多也就几十米。随着深度增加,成本提高也比较明显,一眼井就得2万多元。由于水不是很旺,又大大增加了用电成本。

每天清晨5点,种地近20年的王翠芬都会准时来到田间地头,闻闻“泥土的香味”。王翠芬希望,政府能加大补贴力度推广节水、节能、高效的喷灌设备,让更多的种粮大户用上这种好设备,节约更多水资源。另外,她还联合种粮大户,打算成立一个节水灌溉协会,“一是因为现在农业缺水很严重,二是联合起来宣传节水理念,现在已经有几十个人有意向加入”。

“俺一直在想,设备、人工可以加钱买到,水资源浪费了,加多少钱也买不回来。节水不仅为自己,也是为后代。”王翠芬说。(记者宋晓东李鹏郭强张志龙)

“渴”农业,路在何方

缺水在不少农区已成为常态,农业的发展不得不考虑这一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路。

跟进水利设施

“近几年接连干旱的情况提醒我们,农业水利建设应当避免应急式抗旱投入和建设的误区,长效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关键。”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黄喜良说。

黄喜良的建议让本刊记者想起一位农民的投诉,这位农民举报当地打井偷工减料,打的井不出水。记者了解情况后发现,当地规定的打井深度确实是那么多,并不存在偷工减料,只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按原来规划的深度打出来的井,只能成为摆设。

这个例子很形象地反映了在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应急式抗旱投入造成的巨大浪费,正如农民所说,“满地井眼,没有一个出水”。因此,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要适应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要走出“缺水就打井,打井更缺水,井越打越深”的困境,加强“小农水”建设刻不容缓。记者在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走访时了解到,当地通过推进“沟塘渠库”联网和引水工程,农业灌溉用水已很少从地下抽取。

自2012年起,东光县新开、清淤沟渠152条,长323千米,修建桥闸涵等水工建筑物12座,共动土489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后,全县沟渠坑塘一次性蓄水能力增至5000万立方米,封存农灌用井800多眼。实现沟塘渠库联网后,地表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找王镇张辛村村民张兰营说:“过去从深井里打水浇田,还要自己铺设水龙,成本高、效益低;现在用地表水浇地,产量高、花钱少,特别好。”

在山东,“小农水”也为缺水农民带来了便利。章丘市水寨镇狮子口村五组村民郝红莲家里种了9亩麦子,自去年“小农水”项目覆盖后,浇地变得容易多了。“这个东西非常方便,省事省力省心,妇女在家也能办好。”郝红莲表示。

狮子口村水务员张衡国说,“小农水”刚刚建成的时候,老百姓自发到街上放鞭炮,说用上了种地的“先进武器”。“以前烧柴油抽水浇地,加上人工,要50元一亩,现在也就10块钱左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农水”在水利建设中一向是短板,随着水资源供需缺口的扩大,这一短板凸显。有基层水利部门负责人表示,水利建设一定要尽快跟进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湖泊水量减少的现实,否则农业生产肯定将大受影响。

推广节水农业

“节水技术是应对水危机的根本之策。”黄喜良说,农田灌溉用水是第一用水大户,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之路。

为了实现农业节水,河南省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编制完成了《高效节水灌溉省级实施方案(2013-2017)》,规划了适应河南不同农业生产区域、不同作物、不同水源、不同工程形式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进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

在河北省东光县,高效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喷等已经开始推广,节水效果明显。目前,农业喷灌面积2000亩,大棚微喷1000亩,可节约用水20万立方米。

东光县古树于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戈治国告诉记者,村里安装了固定式喷灌设备后,浇地真是省事省钱更省水。“1000亩小麦过去得雇10个人,半个月浇完,现在两个人10天就能浇完,而且水电费节省了2/3,人工费一年能省3万元。”

类似的节水农业探索正在许多地方推进,不过总体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介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其中喷灌、微灌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1%。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2,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仅为1.5公斤,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说,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体,需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鼓励农民采用综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外,还必须改变农业用水只交电费,不交水费,浇地用水多少与农民利益无关的现状。”沈彦俊说,这要求各地在加大工程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节水品种和技术推广的同时,把水当成一种稀缺资源,实行定额管理、超额加价,建立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

重视管水、调水

应对农业水危机,除采取工程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外,还要管好水、用好水。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当地全面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进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以前,每到灌溉用水季节,村民们便在水渠上刨口抢水、筑坝拦水,抢来抢去,不仅没浇好地,而且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破坏了水利设施,更严重的是伤害了村民之间的感情。”赣县吉埠镇枧田村党支部书记戴章钧说,村里组建用水协会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记者了解到,随着农业用水的紧缺,农民的用水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因水而起的纠纷也呈增多之势。在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去年高温干旱期间,人畜用水特别是农田灌溉用水十分紧缺,群众因争水引发纠纷,由警方调处的一个月就达43起。

“以前总是争先恐后,村村都想早点浇,闹了不少矛盾。”山东省平原县王杲铺镇大胥扬水站节水灌溉农民用水协会会长胥克浩说,组建协会第一年,会长就是因为没解决好这个问题,被老百姓选下去了。

现在,在用水协会组织下,扬水站灌区实行轮灌,次序每年都变,解决了村与村之间的矛盾,老百姓没有意见了。基层水利工作者告诉记者,现在由于水资源减少,农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敞开来用,所以管理、协调用水的要求更高了。

河南省开封市仙人庄乡水利站站长徐学枝介绍,目前仙人庄乡农田水利设施实行统一管理。由每个村组雇请专门人员配合农民浇地,同时承担水井、水泵、水房等水利设施的日常管护和维修,每度电多加0.1元作为管护费用和人工费。

徐学枝说:“管护人员一般是当地水利站人员,他们协调村民之间浇地的时间和水量,如果出现干旱灾害,还能及时指导农民抗旱,并向上级水利部门反映情况。”

开封市水利局副局长崔鼎新表示,农田水利设施点多线长面广,分布在田间地头,光靠政府部门根本顾不过来,应组织和调动当地农民维护甚至参与水利建设,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水利设施的功能,减少设备损耗浪费,而且便于在应急抗旱中更好地统一协调水资源,使珍贵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中国多地遭遇农业水危机 老井无水新井越打越深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