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首场重雾霾一时根治不了 公众以“躲”为主
北京10月9日电 雾霾再袭华北—北京空气质量重污染预警和霾预警9日双双升级为“橙色等级”,河北也启动中南部区域橙色应急响应。一起“同呼吸共命运”、遭遇“霾伏”的还有天津、河南、陕西等省市的多个城市和地区。预计雾霾天气将持续至11日。 (记者倪元锦、巩志宏、宋晓东、方问禹、张泽伟)
三问今秋首场京津冀雾霾“阻击战”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吕福明、方问禹、倪元锦、陈弘毅)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大伙不禁要发问:雾霾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些年治理雾霾治出成效来了没,紧急应对措施管用吗?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网事”记者带您直击今秋首场雾霾“阻击战”。
一问:首场雾霾为何来得这么早?
气象专家认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根据9日5时气象观测图,京津冀全境能见度几乎都小于1公里。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廖晓农称,无风、高湿、秸秆焚烧是今秋雾霾“提早报到”的主要原因。
“仅有的风还是南风向,将区域污染物汇聚。8日早晨短时降雨增加了空气湿度,在"稳定天气背景"下叠加了颗粒物的吸湿增长效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上升。”廖晓农说。
此外,专家认为“秸秆焚烧”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环保部对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北方地区逐渐进入秋收季节,国庆期间部分省市秸秆焚烧集中。这种本可人为减少的“特殊污染源”加重了雾霾。
二问:治霾“治”出效果了吗?
公众对“蓝天”期待已久。相关部门对雾霾“宣战”,相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也已经陆续出台实施。那么,这些举措是否已经出成果了?专家指出,治霾是一场“持久战”,社会形成“共识”但更需要“落实”,既需节能减排、改变能源结构,更要严格执法。
“只追求对环境承载的"资源"供给增加,不对污染排放的"消费"需求进行管控,是"头疼医头","消费"恐成脱缰野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徐基仁说,启动经济手段治理大气污染,已到必要时刻。
三问:紧急应对举措得力吗?
雾霾来了,京津唐等地紧急应对,多地实施限号等措施。8日起,天津市启动重污染天气蓝色(Ⅳ级)预警应急响应,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中国网事”记者9日中午在北京市区看到,街头车辆虽较上班高峰期有所减少,但浓重的雾霾天气从感观上感觉不到好转的迹象。在宣武公园,仍然有不少市民在此休闲,许多人还在林中空地上跳起舞蹈。市民李军说:“这样的雾霾天,尽管心头有阴影,但这么些年下来,多少有些"见怪不怪"了。”
有北京市民表示,治理雾霾是个综合工程,感觉应急性的防范措施作用不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健认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涉及部门广、协调程序多、社会影响大,造成应急响应速度慢。除了环保、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还直接涉及交通、港口、卫生、教育以及综合执法部门,间接涉及发改、水务、园林、监察局等部门,各个环节响应预警,也都需要时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重污染天气预警的精确度不高,也客观上打击了部门联动的积极性。
治霾,有何治本“良方”?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潘林青)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在财税体制、环保机制、考核问责机制等“根子”问题上进行改变,难以从根本上治理造成雾霾的污染源,根治雾霾也将沦为空谈。
完善考核“指挥棒”
考核是“指挥棒”,首先应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当前,多地生态指标在总体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比如,2013年山东某市科学发展考核指标共2000分,而其中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生活环境宜居水平等生态指标仅占140分。
大幅降低“三高”企业的地方税收分成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中央可考虑大幅降低“三高”企业的地方税收分成,或者将其全部税收都上收中央,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的“增税冲动”。另外,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激励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这些产业,自发进行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大环保”机制
当前,仅靠环保局“就环保抓环保”已经难以有效治污,必须建立健全“大环保”机制。
对地方引进的污染项目实行终身问责制
专家认为,一些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要多年以后才能显现,并且持续危害大、治理成本大、群众意见大。因此,对于违规引进这些项目的干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终身问责,不能因为干部升迁或离职而改变,以防止“政绩留本任,污染给下任”的现象频频发生。
一时根治不了,公众以“躲”为主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倪元锦)“重度霾”频发之下,面对不能呼吸的“痛”,怨天尤人和无动于衷都不足取。公众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学会科学地应对雾霾。政府则需要多措并举,将减排的好措施落实到基层。北京市气象局相关专家称,中度、重度霾下,天气容易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刺激,尤其是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少出门,或减少户外活动,并在外出时戴口罩防护。
今秋首场重雾霾一时根治不了 公众以“躲”为主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雾霾再袭华北—北京空气质量重污染预警和霾预警9日双双升级为“橙色等级”,河北也启动中南部区域橙色应急响应。一起“同呼吸共命运”、遭遇“霾伏”的还有天津、河南、陕西等省市的多个城市和地区。预计雾霾天气将持续至11日。 (记者倪元锦、巩志宏、宋晓东、方问禹、张泽伟)
三问今秋首场京津冀雾霾“阻击战”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吕福明、方问禹、倪元锦、陈弘毅)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大伙不禁要发问:雾霾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些年治理雾霾治出成效来了没,紧急应对措施管用吗?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网事”记者带您直击今秋首场雾霾“阻击战”。
一问:首场雾霾为何来得这么早?
气象专家认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根据9日5时气象观测图,京津冀全境能见度几乎都小于1公里。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廖晓农称,无风、高湿、秸秆焚烧是今秋雾霾“提早报到”的主要原因。
“仅有的风还是南风向,将区域污染物汇聚。8日早晨短时降雨增加了空气湿度,在"稳定天气背景"下叠加了颗粒物的吸湿增长效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上升。”廖晓农说。
此外,专家认为“秸秆焚烧”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环保部对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北方地区逐渐进入秋收季节,国庆期间部分省市秸秆焚烧集中。这种本可人为减少的“特殊污染源”加重了雾霾。
二问:治霾“治”出效果了吗?
公众对“蓝天”期待已久。相关部门对雾霾“宣战”,相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也已经陆续出台实施。那么,这些举措是否已经出成果了?专家指出,治霾是一场“持久战”,社会形成“共识”但更需要“落实”,既需节能减排、改变能源结构,更要严格执法。
“只追求对环境承载的"资源"供给增加,不对污染排放的"消费"需求进行管控,是"头疼医头","消费"恐成脱缰野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徐基仁说,启动经济手段治理大气污染,已到必要时刻。
三问:紧急应对举措得力吗?
雾霾来了,京津唐等地紧急应对,多地实施限号等措施。8日起,天津市启动重污染天气蓝色(Ⅳ级)预警应急响应,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中国网事”记者9日中午在北京市区看到,街头车辆虽较上班高峰期有所减少,但浓重的雾霾天气从感观上感觉不到好转的迹象。在宣武公园,仍然有不少市民在此休闲,许多人还在林中空地上跳起舞蹈。市民李军说:“这样的雾霾天,尽管心头有阴影,但这么些年下来,多少有些"见怪不怪"了。”
有北京市民表示,治理雾霾是个综合工程,感觉应急性的防范措施作用不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健认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涉及部门广、协调程序多、社会影响大,造成应急响应速度慢。除了环保、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还直接涉及交通、港口、卫生、教育以及综合执法部门,间接涉及发改、水务、园林、监察局等部门,各个环节响应预警,也都需要时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重污染天气预警的精确度不高,也客观上打击了部门联动的积极性。
治霾,有何治本“良方”?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潘林青)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在财税体制、环保机制、考核问责机制等“根子”问题上进行改变,难以从根本上治理造成雾霾的污染源,根治雾霾也将沦为空谈。
完善考核“指挥棒”
考核是“指挥棒”,首先应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当前,多地生态指标在总体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比如,2013年山东某市科学发展考核指标共2000分,而其中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生活环境宜居水平等生态指标仅占140分。
大幅降低“三高”企业的地方税收分成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中央可考虑大幅降低“三高”企业的地方税收分成,或者将其全部税收都上收中央,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的“增税冲动”。另外,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激励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这些产业,自发进行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大环保”机制
当前,仅靠环保局“就环保抓环保”已经难以有效治污,必须建立健全“大环保”机制。
对地方引进的污染项目实行终身问责制
专家认为,一些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要多年以后才能显现,并且持续危害大、治理成本大、群众意见大。因此,对于违规引进这些项目的干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终身问责,不能因为干部升迁或离职而改变,以防止“政绩留本任,污染给下任”的现象频频发生。
一时根治不了,公众以“躲”为主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倪元锦)“重度霾”频发之下,面对不能呼吸的“痛”,怨天尤人和无动于衷都不足取。公众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学会科学地应对雾霾。政府则需要多措并举,将减排的好措施落实到基层。北京市气象局相关专家称,中度、重度霾下,天气容易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刺激,尤其是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少出门,或减少户外活动,并在外出时戴口罩防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