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华:修复土壤的“主治医师”
夏金华压根儿没想到,自己会在36岁的时候,和土壤结缘。
4年前,时任江苏省苏州市生物医药科协主席的夏金华在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查出体内重金属和农残含量超标。经检测分析,这些患者大多“病从口入”。“根源在土壤!土壤生病了,种出来的农产品也生病了。人吃了,当然会生病。”土壤中重金属和农残的超标,让老百姓“吃好”变得越来越难。
在调研中,夏金华发现人们住的环境同样会受到土壤污染的影响。在苏州周边的一个工业城市,一个楼盘建在当地一家化工厂的旧址上,交房还不到6个月,就有不少入住居民住进医院。经检查,发现这与小区土壤苯含量严重超标、有毒气体的挥发等环境问题有很大关系。
“生物医药产业只能给人治病,怎样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才是关键。”夏金华感慨,“等到人生病了再吃药就晚了”。他决定“转型”,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成立了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入地”给土壤“看病”。
那时,我国正在开展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部分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的污染超标率达16.1%,污染面积约为101.43万平方公里。大量的城市工业用地随着城镇化发展转型为居住或商业用地甚至是耕地,“受污染的土壤不修复,后果不堪设想”。
在土地使用转换的过程中,每年都有上千家企业冒出来分这杯羹,这些企业,有做绿化的,有做土方的,还有修桥造路的,他们“处理”这些受污染土壤的办法也“十分野蛮”,“要么异地填埋,要么简单焚烧,和真正的土壤修复治理相距甚远。这样不仅劳民伤财,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这个行业难做啊!”用夏金华的话说,给土壤“动手术”是个技术活儿,“这事情不是谁都能做的,就像医院的护工,如果拿着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去做开颅手术,不但病人可能被治死,自己也难逃厄运”。
夏金华和50多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组成一个“主治医师团”,北上南下给土壤“上门出诊”,他们给土壤制定的“手术内容”包含封存法、原位玻化法等物理修复手段;碱催化降解法、金属还原法、电动淋洗等化学修复手段;还有微生物降解法、植物修复法等多种“诊治技术”。
3年时间里,“主治医师团”成功修复了贵溪冶炼厂周围受到废气、渗漏水和废水等污染,面积达2000亩到3000亩的农田,并在杭州化工厂完成了对Cr渣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4项国家发明专利在这个“主治医师团”里诞生。
夏金华正努力让中科慧盛成为国内多个修复工程和修复公司的“诊治中心”,能同时为全国不同地区的多个修复项目提供现场土壤采集和分析、修复方案的个性化制定等专业服务。
经过几年实战,“主治医师团”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在土壤修复的“体检”、“开方”、“动手术”之前应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步骤,即“建档”。通过土壤档案与土壤环境安全评估,不但能让政府和企业对土地原始的质量情况有具体的了解,还能为将来企业搬迁后土地污染的责任认定提供依据。同时,定期跟踪土壤情况,如果有污染和超标情况发生,可及时控制和治理,避免更大的损失。如今,这个提案得到苏州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进行试点工作。
今年8月,夏金华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之一出席大会并当选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按说,通过“手术”,工业地块土壤的“病”会越来越少,情况也会越来越可控。但夏金华认为,对耕地而言,除了没有毒害,还得肥沃,要给土壤“吃点营养品,补补身子”。
一个以健康土壤为基础的科技生态农业体系,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成型。经过两年的考察和对近百块土地的取样分析,2012年,他在东太湖畔租下3000亩水稻田,开始完全按照“科学家种田”的模式进行科技农业的体系建设。他说,自己不仅要改良土壤、提升有益成分,还要全程配置适合土壤、水及植物的新型安全肥料,并进行全程人工除草,实现绿色调理技术,最终建立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标准体系,“避免过度施肥和过度用药,不出现该补的没补、不该补的乱补这类现象”。
为了掌握土壤、水、地表的温度及PH值等实时动态数据,夏金华甚至应用了北斗导航系统里的尖端技术,开发了“土壤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这套系统解决了“土挖出来送到实验室再检测,已经是非实时动态”的业界技术难题。他正计划在技术监制合作基地——东北平原、太湖流域的农垦集团大面积推广应用,“用科技农业的新工具帮他们提档升级,增加利润,提升品质”。
“作为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我认为我正奋斗的事业是一个美丽而高尚的事业,万物土中生,如果能为大地母亲做一些实实在在有价值的工作,我觉得人生就是完美的。”夏金华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