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个人拒不执行垃圾分类最高将罚200元
上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即开设绿色账户激励机制,以居民日常“干湿分类”行为为依据,对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并通过“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基本路径,鼓励、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
上海“绿色账户”信息化平台于近日正式开通,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正式“启航”,今年底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将力争覆盖40万户居民,并将逐步推广到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区域。
相关部门还表示,上海将逐步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中有关对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的规定,个人拒不进行垃圾分类最高将罚200元。
据悉,上海市已经连续4年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上海垃圾分类体系已经覆盖260万户居民,每天生活垃圾的焚烧和填埋量,比2010年底减少了1600余吨,相当于减少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
只有20%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分与不分一个样,影响了部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总工程师唐家富向记者介绍,目前上海每天约产生两万吨垃圾,如果堆起来,半个月就能达到一幢金茂大厦的体积。其中60%是居民区垃圾,40%是单位垃圾和公共场所垃圾。2013年上海市湿垃圾(主要指厨房产生的垃圾)的日均分类处理量达到1160吨,其中约460吨来自居住区,700吨来自集贸市场。
在上海市长宁区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记者看到厨房和集贸市场的湿垃圾被集中后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生化处理。其他垃圾中的一部分被送上传送带由工人进一步分拣,然后加入发酵菌后采取有机消纳工艺进行处理,菌种残渣成为土壤改良剂;另一部分或被运走焚烧发电,或者运走填埋。
有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垃圾每年都在递增,而要实现垃圾减量目标,无疑是一项全社会系统工程。然而据了解,虽经过多年宣传,广大市民已普遍接受了“垃圾要分类”的观点,但真正能够坚持做到源头分类的居民并不多。
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步估计,真正实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仅占20%左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居民缺乏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分与不分一个样’,影响了部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正向激励促进居民参与源头分类
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采取的是征收垃圾袋费等方法。上海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目前采取的是正向激励措施,开设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即以居民日常“干湿分类”行为为依据,对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并通过“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基本路径,鼓励、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
为了更好地普及“绿色账户”活动,近日,上海市黄浦区多个街道举行“垃圾分类换积分”活动。其中一场“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宣传活动”在海悦花园小区举行,此次活动也标志着五里桥街道以绿色账户为主题的垃圾分类正式启动。活动吸引了自去年参加试点的128户示范居民家庭和小区其他居民参加。
活动现场,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居民们拿着绿色账户积分卡和条形码,查询分类积分,进行现场兑换。根据每天“湿垃圾”投放情况,每户家庭每个月最高积60分,有6户家庭得到满分。在现场没有积分卡的居民们,也拿到了分类垃圾袋、果皮刨等小礼品,并且饶有兴趣地咨询参加活动的具体要求。
在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的黄浦新苑和黄浦丽园小区,同样的“绿色账户”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通过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奖品等方式,真正让居民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实惠,也带动了居民开通“绿色账户”的热情。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绿色账户在静安区已经可以兑换区中心医院的专家号、游泳券、舞蹈课程、垃圾桶、饭店抵用券等公共服务、消费优惠或者实物,“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绿色账户的吸引力,让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获得肯定,得到实惠。”
个人拒不执行分类,诚信将受影响
上海计划2017年垃圾分类人口基本覆盖全市
据了解,对于单位垃圾,上海自2005年起实行收费,年收入约7亿元,而居民垃圾清运则是免费的。自今年5月1日起,上海开始实施《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居民垃圾收集处置依旧实行不收费,希望通过市民自觉养成好习惯,自律地分类投放垃圾,不提倡目前由物业派分拣员的办法。上海市计划从目前200多万户垃圾分类人口,到2017年达到500多万户,届时将基本覆盖全市。
相关部门同时表示,随着垃圾分类的市民参与和社会认可程度的不断提高,上海将逐步落实相关处罚规定,最终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机制。
根据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单位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拒不改正的,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个人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此外,拒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单位不能参与文明单位评选,个人的诚信系统将受到影响,或在贷款买房等方面遇阻。
相关链接
垃圾分类
最有技术含量
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使焚烧炉的排放更容易达到标准。在一些发达国家,处理垃圾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恰恰就是垃圾分类。
日本:分日子扔垃圾
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日子: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10余种。如可燃垃圾(包括果皮、菜渣等)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日本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
英国:每家3个垃圾箱
每个英国家庭都有3个垃圾箱:黑色垃圾箱装普通生活垃圾;绿色垃圾箱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社区会安排3辆不同的垃圾车每周一次将其运走。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则回收42种垃圾,如眼镜、家具等。
瑞典:每户4种垃圾袋
瑞典的许多超级市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机器便会吐出收据,顾客凭收据可以领取一小笔钱。
瑞典的清扫公司由3家民间团体联合组成,这个公司给每户居民4种纤维袋,分别盛放可以再利用的废纸、废金属、废玻璃瓶和废纤维。清扫公司利用特制的废弃物回收车每月登门收集一次,对其他垃圾则是每周一次。此外在公寓、旅馆等公共住宅区,还设有专门的收集装置,用以回收各类废弃物。
微观点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
上海实行的绿色账户,通过奖惩与绩效挂钩等方式控制居民、社区、企业等社会主体的行为幅度,在满足责任主体利益需求的同时实现垃圾分类与减量的目标。不过这里有个适度的问题,适度不仅指量上的适当,而且还体现在手段与方式的合理上。
民间环保组织宜居广州总干事巴索风云:
很多居民不是不知道要对垃圾进行分类,而是嫌麻烦,而且垃圾种类太多,搞不清哪些可再生,哪些不可回收。有抽样调查发现,87%的人知道所在小区在做垃圾分类,但知道垃圾分四类的只有20%,能回答出如何分的只有7%。垃圾分类工作目前主要依靠街道和社区去做,也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
能否成功地实现垃圾分类与减量,关键在于经济激励机制与法律的强制能否有效渗透与融合。在法律中确定垃圾产生者的责任并有效落实这些责任,是经济激励发挥作用的关键。同时,在法律保障下,经济激励制度才能更好地强化主体行为,更有助于巩固和推进垃圾产生者履行自己的分类与减量责任。实施垃圾分类,不能仅靠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头热,居民积极主动配合也应成为重要一环。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回归居民主体,依靠每个家庭的习惯来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约束,这比政府直接的宣传发动更为有效。
其他观点:
对绿色账户模式表示担忧,绿色账户是垃圾分类减量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仅依赖升级版的绿色账户未免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减量还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跟进,需要经济激励与法律强制的有效融合。
未来“上海模式”需要在社区层面变革物业服务合同内容,基于参与分类的垃圾数量与质量建立差别化服务费收取制度,将激励与强制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绿色账户的效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