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走出去”先练内功
随着国内环保行业的发展与成熟,近期环保产业“走出去”的话题逐渐升温。部分完成国内布局、综合实力较强的少数环保企业,正利用这一时机开始海外拓展,但整体而言,中国环保产业还未到大规模“走出去”的阶段。因为国内市场有非常大的潜力,而国内环保企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个人意见,适合走出去的中国环保企业现阶段也就2-3家。
具体分析,中国公司的环保工程综合性价比高可能是我们“走出去”的优势,尤其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的市场,相比欧美企业的解决方案,中国的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最佳,却是最适用的方案。
另外,中国承包商在传统优势区域,如非洲、东南亚及中东等积累的商务关系可能是中国环保企业的竞争优势,意味着环保公司需要与中国海外承包商合作。中资银行的资金优势(政策性的两优贷款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攻关海外项目的利器)也是中资公司的主要优势。
海外环保项目,我们最擅长的是工程建设,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保项目设计成包含投融资及运营服务的PPP模式。因此,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必须研究和熟悉国际PPP的游戏规则,它与国内的BOT、特许经营并不相同。
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在一个政治法律制度、行业标准及服务对象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赢利可期、风险可控的商业模式,比国内要困难很多。国际拓展(海外发展)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全球化布局的自然而然的选择,应该从企业战略层面研究透“为什么要走出去?”的战略问题。不要随大流,并不是国家提倡鼓励“走出去”,每家企业都一定要走出去,能够走出去的。
因为对于发达国家的环保项目来讲,中国环保企业在技术标准、运营记录等方面存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巴西、印度、南非这类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尼等的环保需求我国环保企业能较好地满足。
目前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引导政策、扶持措施,希望能够激励环保产业“走出去”,但这些政策多而庞杂,环保产业能不能走出去、该不该走出去,主要还不在于政策,而在于产业自身够不够强大。电信设备业华为、中兴走出去很多年了,成效也很明显,但并不是国家鼓励的结果,是企业和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决定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