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之城的“霾殇” 玻璃行业“因祸得福”有几分?
天灰灰雾蒙蒙——玻璃之城的“霾殇”
沙河
早在两年前,就听到这样一则笑话:沙河的某个清晨,一个青年在雾霾中摸索出门,朦胧中看到路旁有一位老者,独坐桌旁,肩披白褂,旁边的桌上摆着一小圆筒,里面都是“签”。兴奋的他上前拿起圆筒晃了半天,抽出一支递上前,说:“老先生,人生如雾,何处是路?给解一卦吧!”怎料老者激动地说:“我就卖个早点,你晃我筷子干啥?”
开心一刻的背后,发人深思。最近几年,很多人怀念儿时的青山绿水,夜空的点点繁星。但现实中,蓝天、白云、星星、新鲜的空气、干净无污染的水已成为并不常见的“奢侈品”,更多的时间,它们被雾霾所笼罩。
雾霾,猛于虎,已成为社会之痛,尤其是在化工、钢铁行业等重工业聚集地,看到蓝天白云成了一种奢望。地处河北省邢台市的沙河,享有“中国玻璃之城”的美誉,然而,由于玻璃产能集中,烟囱林立,粉尘漫天,该地天空阴暗,大雾蒙蒙,已被烙上“雾霾重灾区”的印记。
来沙河不止一次,每一次,这座城市都让人有一种要学会自强不“吸”、此处不宜久留的感觉。话说回来,玻璃厂在沙河比较集中,沙河成为“雾霾重灾区”也在“情理之中”。很多人对玻璃厂的辨识是从高高的烟囱开始的,玻璃生产需要燃烧天然气、重油、煤焦油或石油焦等燃料,除了天然气是清洁燃料,其他燃料会产生空气污染物:硫化物、硝化物、粉尘。
其实,就沙河而言,雾霾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位土生土长的沙河人向期货日报记者坦言,在他的印象里,2000年的时候,远处的城市上空就已是灰黑色的了。只是这些年,自己头上的天空也阴暗成了灰黑色。“每天早晨上班,一走上东环路,眼前的空气就明显变灰、变浓。沿着东环向南到迎新玻璃厂附近的时候,雾霾的‘浓度’会再上一个台阶。”
不仅如此,雾霾中的沙河,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粉尘、颗粒,让人呼吸困难。一辆辆轿车的挡风玻璃上,散落着大面积的粉尘和颗粒,如同降下一层厚厚的霜。
污染把蓝天、白云、绿树从日常生活隔离,灰蒙蒙的天,只见雾霾不见云彩,树上落着一层灰尘,雨后没有冲刷干净,树叶就会呈现夹带雨水痕迹的朦胧绿。
对于此,不少沙河人在伤心的同时,更多流露出的是无奈。尽管自去年以来,环保政策不断加码,沙河各玻璃厂都上马了环保设备,但当地人的感受是效果甚微,天还是那么灰,空气中还是飘散着熟悉的味道,东环路还是那么烟雾缭绕。
但是,不管怎么说,沙河的环保“风”已经刮起来了,而且这阵风会越刮越烈。不能说环保实施的力度不够大,只能说短期内见成效还比较困难。企业是否严格按照脱硫脱硝和无尘标准排放要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人的觉悟。当然,政府有关部门的态度也要坚决。只有多方配合,蓝天才能回来,“霾殇”才能终结。
环保政策再加码
环保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尤其近段时间,各地市刮起了更为猛烈的环保飓风。这次,不仅是钢铁、化工行业,玻璃行业也难独善其身。其中,山东临沂蓝星玻璃成为本轮环保风暴中,第一个受直接冲击的玻璃企业。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临沂蓝星玻璃被关停是在环保政策趋严的大背景下。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约谈之后,当地政府针对该地区的主要污染企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等企业均采取了环保措施。
就玻璃行业而言,主要的污染源为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其中,煤炭等动力燃料的燃烧,以及石英砂、石灰石等原料的开采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国内玻璃生产线以高硫石油焦为主要燃料,其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出硫化物;玻璃窑炉达到一定温度后,不可避免地产生氮氧化物。除此以外,玻璃下游制镜厂带来的重金属还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环保政策要求越来越严,执行力度越来越大。“处罚措施由单纯的罚款到限产、停产,甚至永久关停,罚款金额日益加大,按日计罚,强制上马运行环保设备等具体行为都能体现出来。”招金期货分析师孙启宏称。
“对玻璃企业来讲,深切体会到环保压力是2014年。以沙河玻璃行业为例,当地政府明确要求2014年6月底之前,全部生产线上齐脱硫设备,9月底之前,上齐脱硝设备,且在11月进行统一验收。”据信达期货分析师吴益锋介绍,随后沙河玻璃企业便陆续开始实施环保方面的整改。2014年年底,为了配合APEC会议,沙河玻璃企业更是被要求停产闷炉15天。现阶段,环保部门可以做到实时监控沙河的环保指标。
细数近几年来玻璃行业的政策文件,期货日报记者发现,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关于做好淘汰落后平板玻璃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环保部针对玻璃行业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等文件,着手解决污染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
就在上周记者随交易所玻璃调研团走访山东、河北玻璃企业之时,新环保法公益诉讼首案被告方德州晶华集团在赔偿近3000万元后,宣布停产治污,这与临沂蓝星玻璃关停生产线相隔不到一周。
据了解,德州晶华集团共有三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其中,1号线2011年已停产,2、3号两条生产线,一条已上马脱硫除尘设备,另一条虽已建成脱硫除尘设施,但运行不正常,而对于脱硝设备,两条线均未上马。按照山东省厅部署,不拖延、不庇护,德州晶华集团务必于2015年3月底前完成整治。依照2015年4月1日零时准时关停的要求,德州市环保局要全程跟踪,每日调度,关停当晚要现场督导,电视台、报社要对关停情况进行跟踪报道。
当前,临沂蓝星玻璃两条生产线中,一条停产,一条保窑;德州晶华集团停产治污。山东金晶集团期货部负责人焦勇刚告诉记者,临沂蓝星玻璃和德州晶华集团的关停,应该都因为环保问题,即脱硫脱硝不达标。这是环保政策加码的结果,也体现了本届政府在环保工作上的决心和力度,环保政策趋严是大势所趋。
企业对“绿色旋风”感受至深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环保风暴主要席卷对象,玻璃企业对环保政策不断加码深有感触。
“最早是控制粉尘污染,后来是控制二氧化硫污染,上脱硫设备,再之后是控制氮氧化物污染,上脱硝设备,同时控制能耗。”在巨润玻璃期货部负责人闫金虎的印象里,之前的市场,环保指标考核力度并不大,交罚款就能解决,而现在,已上升到企业关停的地步。
对于临沂蓝星玻璃迫于环保压力关停一事,闫金虎认为,这对玻璃行业来说既是警示,也是机遇,更是压力。他坦言,一方面警示玻璃同行,必须加大环保设备的上马力度;另一方面,对于已上马环保设备的企业,在产能调整过程中,也是一种机遇,“但是,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玻璃企业要不断更新环保设施,生产成本上升,也加大了企业自身的压力”。
正如闫金虎所讲,环保飓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便是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包括上马环保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等一系列支出。此次调研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上马脱硫脱硝装置导致玻璃企业生产成本上升40—60元/吨。
由于房地产市场走弱,玻璃价格低迷,行业大面积亏损。环保飓风又提高了生产成本。面对这样的困境,玻璃企业也很无奈。
“单说长利,环保压力是越来越大。公司四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全部上了脱硫脱硝设备,光设备投资就是三四千万元,运行成本分摊下来不低于40元/吨。”武汉长利玻璃期货部负责人王成斌感慨,公司两处生产厂区,一处位于市区,一处邻近主城区,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升级和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长利武昌主城区生产基地两条生产线关停或转型已是必然。
与王成斌有类似感受的焦勇刚也道出了他的苦衷。“随着环保政策的加码,玻璃企业逐步意识到环保的压力所在,陆续加装了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焦勇刚坦言,玻璃企业上马此类环保装置,只是为了能在高压政策下获得生存的资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由于原料和燃料涨价、人工费用提高,玻璃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然而,产能过剩,玻璃行业连续几年惨淡经营,销售价格持续下滑,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盈利水平,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再上环保装置,企业经营压力更大。
不过,话说回来,环保政策的加码对久治不愈的“产能过剩”不失为一剂良药。“以往,不管是相关部门接二连三出台重磅文件,还是市场持续低迷刺激企业进行自我调节,都对‘产能过剩’的疗效甚微。顶风上线者有,起死回生者有,产能过剩仍是愈演愈烈。然而,此次环保政策的重磅出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焦勇刚介绍,截至3月24日,玻璃在产产能同比减少4770万重箱,化解产能过剩看似有了初步成效。
淘汰产能,改善供需
不可否认,上马环保装置会增加生产成本,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库存成了决定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成本对价格的支撑变得弱不禁风。不过,环保之风来袭,使得部分玻璃企业关停,给产业优化、结构升级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通过环保倒逼,让各企业经过自主创新,改变生产工艺,降低污染和能耗,实现工艺技术的革新,从这点来看,算得上‘因祸得福’。”某业内人士称。然而,行业转型升级能否尽如人意,仍是个未知数。
此次调研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山东、河北的玻璃企业多数都按照环保要求增加了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为了摆脱困境,他们也加快了产业升级,以前企业主要生产低附加值的玻璃原片,现在则纷纷进行产业链延伸,或者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LOW-E玻璃和白色玻璃。
“金晶集团正在积极进军汽车玻璃市场,另外也已建成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条自动化海绵硅防火玻璃生产线。”焦勇刚表示,这几年,金晶集团始终向绿色安全环保方向发展。
王成斌在采访时也坦言,玻璃企业单纯扩张的老路行不通了,2013年伊始,长利集团便开始谋划转型升级。“通过对置换出的洪湖新线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使新线生产出的产品更节能环保、更优质,且能直接作为LOW-E节能玻璃的基片,避免中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另外,加大市场前景广阔、盈利能力强的LOW-E节能玻璃的研发和生产规模。”王成斌称,转型虽然刚刚开始,但效果已显现。“2014年全国浮法玻璃市场一路走低滞销,长利LOW-E节能玻璃却供不应求,产值仅占公司总产值十分之一的长利LOW-E节能玻璃贡献了总利润的三分之二。”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在环保高压下,能切实淘汰一部分产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供需矛盾,使行业更健康地发展,企业盈利水平得到回升,是玻璃行业“因祸得福”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玻璃行业减产效果初步显现,但是行业布局真正得到整合优化,还需要较长时间。
“现阶段,环保政策逼停产能已经拉开序幕,环保标准全国统一,但受地方保护、贷款松紧、就业问题等因素影响,各地在政策的执行上力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能减少的步伐。”焦勇刚称,环保政策的加压,必将对后市产生积极影响,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单靠环保政策保持行业产能平衡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他看来,环保只是对正在生产但排放不达标的生产线产生效力,新上项目只要配备了环保设备,仍会投产。现有生产线经过整改,一旦符合排放标准,也将复产。因此,长期来看,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单靠环保施压是不够的。
阵痛期会持续较长时间
近年来,玻璃行业的起伏变化比较明显,全国均价从2010年的1800元/吨下跌到1000元/吨,毛利率从25%下降到8%,企业销售人员的态度也从“爱要不要”到“你要玻璃吗”,行业赚钱效应不再。
谈及这几年的变化,沙河某小型玻璃经销商刘先生难掩心中无奈,“过去市场好的时候,从北京到南京一趟货运下来,能落两三千块钱的利润,运货的利润比工资要理想得多。而现在,运输一趟,不赔钱就谢天谢地了”。
据了解,当前的玻璃价格已经触及历史低位,出现短期筑底现象。正因为一些贸易商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试探性地进行补货,才导致近期沙河玻璃市场呈现“出库加快、价格抬升”的阶段性回暖。
记者一番调查后获知,除了一些深加工、制镜企业下游订单相对可观外,其他下游加工企业没有大幅开工的迹象,下游订单情况并不乐观,对于玻璃后市的变化,多数人士不看好。
“玻璃市场能否真正红火起来还要看供需格局。”新湖期货分析师马静静表示,虽然政府一再刺激房地产市场,但目前效果不明显,且进入2015年,玻璃产能退出缓慢,市场供需结构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同样,在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张驰看来,玻璃的供给是刚性的,无论价格高低,企业都必须生产,这就导致玻璃价格更多受到需求端的影响,而需求并不会因为成本上涨而相应增加。
“把时间周期拉长,行业维持目前的亏损,将导致大量企业退出市场,产能大规模减少。届时,需求持稳,才有利于玻璃价格的反弹。”张驰称。
以目前的行业表现来看,要想实现行业反转,似乎有些困难。“供给端上,生产线停产冷修比例较高,一旦后期环保达标,装置将重新点火,玻璃后备产能充足。需求端上,全国的房地产建设、城镇化改革已经进行到一定阶段,房地产快速发展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广发期货分析师梁焱认为,如果不从内部解决这些矛盾,玻璃行业的阵痛期将会持续,且持续时间较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