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堵同治 撬活经济
霾、堵、经济发展是横亘在当下中国的三大难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要“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如何破解?
我们研究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旗帜下,利用当前过剩产能、闲置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把城市病转变为减霾、治堵的生产对象,就能构建新的生产力,从而破解霾、堵城市病,重振经济发展雄风。这一转变的关键,是要找到新的自然资源和利用方法,用科学发现、发明和创新来驱动。
我国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已不可持续,未来靠创新内涵挖潜力,就是要啃城市核心区主要是老城区这块硬骨头。但老城区的第一难题是堵车,如人体血管被堵,血液不能流动,这个世界性难题怎么解?
本文主要探讨破解老城区堵、霾、经济发展三大难题的办法,利用地表空间资源和“地表通道”国家专利在治堵、减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思考。
重构生产力,努力实现“四个全面”中国梦
霾、堵问题缘于经济发展,理应能在经济发展中获得解决。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城市。从多数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外延拓展解决居住、交通、通信、电力问题,在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霾、堵等严重的城市病,反而使老城区的发展更加困难。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效应递减,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
三大难题与国际、国内深层次矛盾纠缠在一起,加大了化解难度。因此,落实“四个全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才是破解难题的根本方法。
改革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从毛主席率领建党建国“站起来”、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富起来”到习近平领导深化改革“强起来”,发展生产力是一脉相承的红线。当下,改革也是减霾、治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办法。
霾、堵问题非一日形成,过去城市病治理成效甚少,基本原因在于难以认清城市病的本质,找不到能切实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法。那么,城市病的本质是什么呢?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与空间”。鉴于时间的一维性,空间就是“芝麻开门”的钥匙。
霾、堵城市病的本质是空间问题
霾、堵城市病是个疑难杂症,其本质是空间问题。
雾霾严重时,卫星云图显示雾霾的西北边界正好与“胡焕庸线”重合。我国东南重霾之地,恰恰是我国94%的人口的聚集地。这说明雾霾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如果人们分散居住,雾霾还会这么严重吗?
而城市交通拥堵,根源在于车多路少不匹配,如果有地方修路,还会这么堵吗?
这就是空间问题!
人们为发展而集聚并形成城市,这是充分利用集约空间、节约资源的好办法,但人口过于集中城市也会“生病”。于是,人们对城市空间包括地下空间都研究得很透,但缺少具有普世价值的方法。
我们研究发现,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地表空间资源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它是自在的、也是一个自为的工程空间。
地表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什么是地表空间?
地表空间是在土地表层中构筑的空间。对于空间关系,我们通常以自然地面为界,分为地上、地下两个部分。但从实际情形和《中介论》的观点考察,我们会发现,地上、地下不是逻辑学的全反对关系,而是交叉关系。
这些空间交叉是个过程,性质很特别。譬如农民耕地,翻过来的泥土与孔隙犬牙交错,把这层土归类到地上或地下,其实都不准确。从土地耕作、开山挖河等人类活动,到火山地震、水冲风蚀,沧海桑田的自然演化,地球表面不停变化的这一层,我们依其“变”的特性归类,叫它“地表层”。地表层如同人的皮肤,具有不同于骨肉内脏的性质。在地表层构筑的空间,自然可称为地表空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以天、地为“二”,视其为“不易”。将“二”者交叉的、具有“易”的特性部分归为一类,就是“二生三”了。这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最大部分,具备“三生万物”的特性。以“三”为用,可谓“简易”。这符合哲学逻辑本义和大道至简的自然法则。
地表空间能地上地下一体化利用,冬暖夏凉且节能环保,经济实用又安全。这是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宝贵的空间自然资源,只要科学利用、积极开发,可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地表通道让老城区也能开快车
城市交通拥堵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根据地表空间理论,设计了地表通道方案,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经充分论证,其能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所谓地表通道,也叫“地表路”,是指开辟在地面表层,纵向开口的快速行车道路。它隐形于地下,却在地面纵向开口,用以解决通风、采光、通讯、环保、消防和救灾等一系列问题。上面可建房种树,如若修路,就是一条开口的双层马路。
地表通道以城市主干道路为基础构建快速交通干线,可以增加一倍路面、提高4倍车速、增加5倍以上交通流量,从而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地表通道能与地面道路、高架道路、高速公路、地铁、车站码头和机场空港自然衔接,能实现城际点对点的快速交通和都市人流、物流快速聚散。它与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商场等相连接,可使车辆人员一步到位。可以纳水电、燃气、通信电缆等各种管线于其中,重新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它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泄洪排涝、蓄水存贮功能,成为城市最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之一。
它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在信息无缝链接的今天,只要人流物流能快速聚散,就能高效利用城市资源。这对我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至少有42%的建筑功能可方便入地。通过完善设计还能提高3倍利用率。简言之,城市增加50%人口可以不用开辟新的土地。
当冰雪风雨、战争灾难使我们寸步难行之时,地表通道还能担负起应急救援和社会控制的使命,帮助我们迅速摆脱困境。
老城区堵车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它是城市业态和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既定的城市格局、建筑密度、基础设施和生态风貌不利于布局现代地面交通。老城区人口多,社会结构稳定,市场与经济门类齐全,密切关系民生。同时,老城区房屋结构简单,基础设施薄弱,经不起折腾。但老城区业态和相关设施主要在地上,地下东西少,利用这种历史留白,建地表通道矛盾少,不需改变城市地面的原生态风貌。一旦解决快速交通,老城区将焕发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活力。
老城区怎么实现快速开车呢?
一、老城区主干道路宽2040米,能建48车道地表通道,不用拆房。
二、快速通行力强。地表通道设计时速80120公里,比目前25.6公里的平均时速提高了4倍,车流量提高达5倍以上。不难预见,老城区地表通道成网之日,就是交通拥堵解决之时。
三、造价较低。地表通道不占地、不拆迁,综合成本比建高架路略低。若土方能就近处理、管线可各方分担,则造价更低。
四、施工速度快,对交通影响小。建地表通道建议使用逆作法半边道路施工工艺,保持一半道路通行,上部通车后再建下部通道。
五、可确保安全。地表通道施工多在地面完成,下部通道在完成主体结构后开挖,能有效防止沉降位移,无论本体施工还是两边房屋都很安全。
据统计,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的510万人中,路口事故占伤亡总数的1/3。地表通道为“全立交”,建成使用后每年可避免上万人伤亡。
消防安全是隧道难点。地表通道设计了采光通风带,对发生火灾、爆炸等灾害提供了减压、散热出口,也使应急救援具有较好切入点。管线通道作为冗余设计,可成为人员逃生和应急救援通道,使损失降到最低。
六、创造点对点畅通条件。地表通道可直接延伸至社区、医院、学校等内部特定层面,使交通时间最优化。
七、规划设计建议:
1.城市骨干路网间距5002000米,故不必调整城市规划。
2.纵向设计应符合快速路规范。断面设计宜用预制桩墙梁板结构,便于现场快速施工。
3.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要从国情出发,使交通设施充满人性的光辉。
4.地表通道通风采光带要满足通气、采光、通信、环保和救灾等多功能协调运行要求,对提高行车安全性具有独特作用。
5.路口节点不宜使用高速设计手法,以避免或减少拆迁量。建议设计十字二环八只脚下沉式交通节点,力求简洁明快的结构形态。
6.管线通道设计要利于工程车施工作业并做好互通节点,底部排水管线通道要依城市实际需要设计大流量排水或贮水功能。
7.冗余设计。在快慢车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管线通道的设计尺度上多考虑替代功能,提供应急救援必要条件。对于向心型城市,在干线基础上,利用非建筑空间建些斜向或特定通道,更利于畅通。
8.城市多毗邻江河湖海,地基基础多数为滨海相陆相沉积层地质,具有双层地基特征,依实际善加利用,可节省大量建设资金。
到2030年我国人口峰值时,城市人、车数量会比目前翻一番,我国当前的路况根本无法应对。利用地表通道,增加5倍以上的行车流量,即使人车成倍增加,理论上不会堵车。
城市道路如人的血管,经济是血,管既堵塞,血必滞止,体则病,城亦然。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教授对15个城市的统计,每天堵车损失达20亿元。据测算,我国600多个城市,年堵车损失在2万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污染造成的损失。
地表通道可减少50%的汽车尾气污染
霾害无需赘述,关键是如何治理。
霾的形成从数量上看,汽车尾气为第一霾源。从性质看,汽车尾气转化生成的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是危害性最大的物质。
因此,减霾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不然,再强力高效、高代价的减霾措施,也难以持续。
地表通道怎样减霾呢?其主要有提速、截污两大作用。
提速是指大幅度提高开车速度,使车辆达到最佳设计速度,可使燃油剩余污染物排放量降到最低。
小轿车设计最佳时速是80120公里,目前城市平均时速仅为25.6公里。建成地表通道后,车速可提高4倍,油耗可降低50%。清华大学国家汽车实验室帅石金教授研究表明,汽车慢速行驶时排放的有害物质,是快速行驶时的530倍。这就是说,只要有快速路,汽车尾气污染能降到目前的1/10以下。
截污是地表通道减霾的第二个作用。利用地表通道上部道路的纵向开口,用可控制的玻璃挡板,把汽车尾气和扬尘关起来,通过抽气过滤或雾化降尘处理,可大大减少尾气污染。
有报道称:“中国雾霾天已成全球最大规模环境灾难。中国要从根本上治理好雾霾、重现蓝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需要2030年时间。”在目前国家推出各种减霾措施的基础上,如能建成地表通道快速路网,就能在治堵的同时,减少50%的汽车尾气污染,使霾总量降至临界点以下。
“地表通道——市政综合体”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
管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脉。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促进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
除道路、管线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个一重点是城市水利。单建管廊难以解决大流量排水或蓄水问题,如建成后再改代价极大。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我国62%的城市近年来发生过内涝。2010年,我国2/3的水灾损失来自城市。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2012年北京“7·21”水灾更是让人们印象深刻。对“城市型水害”应尽快出台应对方案。
从目前来看,如果能把城市建设中的管廊、快速路、排水系统整合为一体化的“地表通道——市政综合体”,可使建设成本更低、建成速度更快、空间利用率更高。
以惠民投资实践全民共富梦想
钱从哪里来?
建设“地表通道——市政综合体”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富之于民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们建议由市政府定规则做裁判、收税和托底保障,让民众参与投资,并在投资中获益。
我国有40多万亿元居民存款,可吸引利用一部分转化成建设资本。建议规定以家庭为投资单元,限量限期投资,使尽量多的普通市民有稳定的、比理财多得多的长期收益,使他们足以安居乐业,乐于消费。此项工作做好了,可以惠及几亿人,用市民投资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经济基础。
该投资收益来源一是车辆快速行驶影子收费(不走快速路不收费);二是管线敷设运营管理费;三是交通拥堵费;四是节省土地费;五是其它包容性增长的社会经济效益。叠加年收益应在23%以上,其中后三项是隐性的实际存在,政府有较大的调控余地。
作为配套措施,此项投资应建立新型合伙人公司治理结构,使资本对技术创新生发赞美,提高投资效率。
这项投资的递增作用,按公认的高速公路2.63%7%的投资增长率推算,20万亿元投资资金,将产生与GDP等量的经济增长。这笔巨额财富,建立在当前产能过剩、就业难和“三期叠加”经济困难的基础上,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能起到撬活经济的杠杆作用,可以同步化解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难题。
邓小平同志倡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加快了中华民族复兴富强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亿万人民为之兴奋点赞。中国未来经济新增长点,在于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这是百姓最需要、最能提升幸福感、“获得感”的希望所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