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存在哪些问题?
编者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自“九五”开始,就集中力量对“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污染减排,水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水污染状况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区域性、复合型、压缩型水污染日益凸显,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本期应知版推出“水质篇”,介绍我国水污染现状、水污染防治举措等知识。
国家节水标志
国家节水标志是我国宣传节水和对节水型产品进行标识的专用标志,于2001年3月发布。它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滴水汇成江河。
水环境质量差
我国主要地表水的污染情况总体严重。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地表水按功能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I~V类,水质低于V类的归为劣V类水。而根据2013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IV~V类水质以及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高达19.3%和9.0%,即有近三成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标准,也不适于水产养殖和游泳。湖泊方面,2013年监控的61个全国重点湖泊(水库)中,24.6%处于富营养状态,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6个为重度污染。
作为地下水水质的重要参考标准,依据2013年对全国477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监测,地下水水质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3.9%,极差的比例为15.7%,对我国的供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全国9个重要海湾中,7个水质为差或极差,北部湾水质优,黄河口水质良好,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水资源保障能力弱
水资源保障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水资源所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其需求的程度,是水资源量与质的保障统一体。水资源量的保障包括水资源总量和供给过程的保证率,水资源质的保障包括经常性水质和应对突发性水质事件的能力。
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下水由于来源稳定,水质不易被污染,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将其作为重要的水源加以开发利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以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华北地区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但是,目前我国地下水面临严重超采情况,超采区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引发地面沉降、塌陷、海水入侵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3倍;水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局部水资源过度开发,超过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06%、82%、76%,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严重挤占生态流量,水环境自净能力锐减。
水生态受损重
湿地、海岸带、湖滨、河滨等自然生态空间不断减少,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湿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仅占陆地面积的6.4%,但却为2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我国的主要湿地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但近些年,我国湿地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威胁,湿地面积尤其是天然湿地面积缩减严重,如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5万平方公里减少至0.91万平方公里,海河流域主要湿地面积减少了83%。随着湿地的减少,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沿海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35%。
为调节河川径流、提供工业和饮用水源、发展农业、灌溉和渔业、繁衍水生生物等提供多种重要功能的湖泊,近年来也呈现加速萎缩趋势。我国现有湖泊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比,减少了1.5万平方公里,发生萎缩的湖泊中,干涸湖泊400多个,占湖泊减少总面积的近40%。其中,长江区和西北诸河区是湖泊萎缩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由100多个减少至仅剩洞庭湖和鄱阳湖。“千湖之省”湖北1912年湖泊面积2.6万平方公里,到了2012年只有3025平方公里,100年间减少了88.4%。
相关链接
水污染防治的历史进程
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明确保护重点,即饮用水水源;明确控制措施,先严格控制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重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治理工程,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水污染。
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官厅水库水污染治理办公室,可以看作为中国水污染治理的起步标志。
1989年,第一次水污染防治大会在河南安阳召开,提出了水域分类管理、污染源分级控制、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发放排污许可证等一系列政策,大大强化了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手段。
1995年,以治理淮河为动员令,向污染宣战,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以及渤海成为“33211”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这几大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只是初见成效,离最终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
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确定东线治污、东西中三线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任务,把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向新高度,即让治污为重点工程开路,并融入重点工程的建设计划,实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2002年,中国水污染治理走过3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要有环境目标,注重国家环境安全等现代理念提出。
2008年,为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颁布,根据新问题、新形势,条文从62条增加到92条,进一步加大了政府责任;明确水污染排放行为的违法界限;进一步强化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
2015年,国务院公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水污染防治“三步走”计划。26项具体要求,238项硬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小知识
水环境功能区划
2002年,我国对十大流域、51个二级流域、600多个水系、57374条总计298386公里的河流、980个总计52442平方公里的湖库进行了水环境功能区划划分,共划分12876个功能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监测断面9000余个。
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它从保护和控制地表水水质的角度划分,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五类功能的水域相对应。各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后,也就进一步划定了控制排污的程度以及可开发量。
通过这项基础性工作,可以使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水质监测、水环境管理等结合,形成活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系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